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工業化、城市化不斷推進的情況下,中山水產養殖面積穩定,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記者昨天從市漁業部門獲悉,去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36.33萬畝,水產品產量34萬噸,其中七成水產品為"名特優"產品,水產品總產值約46億元(現行價),均比前年有較大增長。實現農(漁)民持續增收和漁區穩定。
■投7785萬高標準整治池塘
中山水產養殖的“生猛”,離不開池塘標準化整治。池塘標準化整治可有效增加養殖容量,改善養殖水質環境,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去年來,全市各地堅持大力推進整治工作,整治達標的池塘68987畝,共投入資金7785萬元,其中市財政補貼資金820萬元。整治過的池塘連片化、規格化、標準化,連片1000畝以上的養殖區5個,500畝以上的12個,200畝以上的22個,100畝以上的110個。各養殖區設施完善,通水、通電、通路、通橋。
據了解,整治過的池塘增加了水體30%左右,養殖同一品種可比整治前產量增幅20%左右。此外,整治后的池塘承包租金普遍提高,年平均每畝增加530元左右,全市村集體經濟年增加收入3655萬元。
■建設12大優勢水產品基地
結合養殖品種結構調整,中山建設十二大優勢水產品養殖基地。通過建設優勢水產品養殖基地,逐步形成我市漁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現代漁業格局。
這12大基地包括:南朗鎮沿海灘涂建立了10000畝淺海增殖護養白蜆基地和30000畝青蟹、海鱸等海水養殖基地;在市內各鎮區建立了125095畝南美白對蝦、101119畝 “四大家魚”、16742畝脆肉鯇、15116畝羅氏沼蝦、9587畝甲魚、7284畝桂花魚、5374畝鰻魚、4397畝觀賞魚、4258畝禾蟲和2943畝泰國筍殼魚養殖基地。
根據養殖實際,市漁業部門引導各鎮區調整優化養殖品種結構,穩定南美白對蝦、“四大家魚”等主導品種養殖;按照優質、高效、安全的要求,發展名特優品種養殖,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甲魚、脆肉鯇、桂花魚、鰻魚等名特優水產品養殖面積約26.2萬畝,約占全市池塘養殖面積的72.2%。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