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水產養殖業是順德的農業支柱產業之一,也是珠三角地區水產業的一個縮影,主要水產品種有鰻魚、甲魚、加州鱸、生魚、筍殼魚、草魚等。去年,順德水產養殖總產值初步統計為41.9億元,較2009年的年產值39.3億元有所增長。
2010年,對順德水產養殖業來說雖有時艱,但也算平穩過渡。但隨著養殖面積銳減、水質污染、塘租越來越貴等諸多制約因素影響,業內人士指出,2011年、2012年,順德水產養殖形勢將更為復雜。
“2010年底,龜鱉養殖者已經看到了‘日出’,預計2011年,龜鱉業行情將更好。”作為水產養殖業內人士,順德甲魚養殖協會會長陳小石告訴記者,2010年下半年到現在,龜鱉業的“寒冬”已經慢慢過去,并迎來了新的拐點。
記者了解到,去年順德水產養殖中,除了甲魚有比較好的收成外,鰻魚、筍殼魚、加州鱸等水產品種也有不錯的成績。順德區經濟促進局農業發展科副科長朱天武指出,目前菜鰻的價格約在8萬元/噸,烤鰻的價格約在10萬元/噸。“因為市場供不應求,順德鰻魚漸漸有了行業價格話語權。”朱天武說,2010年“順德水產”還相對平穩,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情形。
但是,平穩背后盡是隱憂,順德區經濟促進局常務副局長岑偉垣表示,傳統水產養殖轉型難、農地少、塘租貴、養殖環境、養殖技術、品牌建設等都成了順德水產養殖后續發展的絆腳石。朱天武認為,2011年、2012年水產養殖的形勢將更為復雜。
轉型難 難在引品種缺資金
在順德均安鎮,鯪魚養殖戶梁先生告訴記者,他們辛辛苦苦養的鯪魚平時也就6~8元/公斤,好的時候也就10元/公斤左右。“一年下來,還比不上一個工廠初級工人的收入。”
記者從順德水產商會獲悉,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順德通過實施多元化戰略,發展多品種養殖,一改過去幾十年較為單一以“四大家魚”為主的格局,優質品種養殖面積持續增長,目前,全區放養優質水產品種40余個。
但優質水產品種發展的同時,記者了解到,在順德與梁先生一樣,靠養四大家魚維持生計的農民還有不少,大概占了順德水產養殖戶總數的40%。而這些四大家魚養殖者,大部分集中在均安。
我們也不難發現,去年順德水產養殖中收益較為理想的尤以優質品種居多,而傳統品種在養殖效益上似乎處于劣勢。岑偉垣坦言,“順德水產”的發展必須要注重新品種的引入。“在人多地少,僧多粥少的順德,養殖品種轉型是關鍵。”
“值得關注的是,優質品種投入高是順德農民的轉型難題。”朱天武告訴記者,順德水產養殖者都有著豐富的養殖經驗,轉型的關鍵并不在于技術,而在于資金。因此,如何讓這40%的傳統水產品種養殖者盡快轉型,成了“老、大、難”的問題。
轉型難 難在面積少租金貴
在杏壇鎮北水鄉,加州鱸養殖戶尤先生說,目前塘租是2000元/畝。他有3個魚塘共18畝,也就是說,一年下來,他要付36000元的塘租。“所幸北水的塘租還不算貴,順德某些鎮街的塘租已達5000元/畝。”但是,塘租一年比一年貴,養殖者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相對于江門、三水等不到1000元/畝的塘租,順德的塘租要貴2倍以上。”朱天武說。
土地越來越少,也許就是順德塘租越來越貴的癥結所在。記者從順德區經濟促進局農業發展科獲悉,1990年,順德水產養殖面積達30萬畝;2009年,順德水產養殖面積不到22萬畝;2010年,順德水產養殖面積更一度剩下18.9萬畝。十年間,順德水產養殖面積在大幅減少。
順德水產商會秘書長陳耀根指出,要確保在水產養殖資源逐年減少的情況下仍能增產增收,就必須要不斷完善順德的水產品流通、出口和深加工體系。“目前,順德水產品出口創匯水平正日益提高,已連續多年超過1億美元,其中,內地供港澳兩地淡水魚中順德約占總供應量的四分之三。”此外,逐步形成兩頭(種苗生產、流通加工)在內,中間(養殖)在外的水產總部經濟發展模式是順德農業的出路。
陳耀根說,目前順德水產外延養殖面積已有10多萬畝。也就是說,與順德2010年18.9萬畝的水產養殖面積相比,外延面積已達“半個順德”。
岑偉垣認為,順德水產養殖者星羅棋布,區內除了為數不多的十幾家水產龍頭企業外,從業者大多為本土農民,人數眾多、分散且缺乏資金。假如讓這些土生土生的順德農民都走出順德發展農業,恐怕是不現實的。因此,外延農業更多是滿足農業大戶擴大生產的需要,同時也正好騰出有限的土地給本地的中小散戶。
轉型難 難在水質差冰鮮喂
人口眾多,制造業龐大,使得生活污水、工業污水排放量大,是順德水質日漸變差的主要原因,同時,冰鮮喂養的投喂方式也是水體環境變壞的詬病。
記者了解到,冰鮮喂養,是順德乃至全國各地的加州鱸和筍殼魚養殖戶的主要投喂模式,但冰鮮喂養存在不少弊端,會使得塘體水質變差,病毒增加,使得魚類傳染病和死亡的幾率提高,下藥消毒還會導致殘留物質過多。“一些養殖戶養了幾年加州鱸后,發現會出現比較多的死魚現象,原因就是長期投喂冰鮮會使得有害物質沉淀,對水體破壞嚴重。”岑偉垣說,加州鱸的養殖戶可以嘗試轉變一下投喂方式,用膨化料進行喂養。
據悉,早在幾年前,已經有飼料企業向加州鱸養殖戶推薦過飼料喂養,但使用配合飼料喂養的加州鱸長到3~4兩后,出現厭食、生長緩慢、肝臟腫大病變等癥狀,因此養殖者放棄了繼續投喂配合飼料。他們普遍認為,飼料的蛋白質含量無法支撐魚的成長需求,而使用冰鮮喂的魚生長速度要快些,個頭稍大。
岑偉垣說,目前順德有兩家飼料廠的加州鱸飼料已研發成功,能夠取代冰鮮。他認為,養殖戶不應該抱著幾十年的養殖觀念不放,應該多了解更多的養殖信息,嘗試更多新的養殖方式。
對策
順德區經濟促進局常務副局長岑偉垣:
設施農業是順德農業發展的出路
因為順德的土地資源比較少,我們的租金比較貴,成本比較高,所以傳統的農業優勢弱化,傳統的品種和傳統的農業現在基本上利潤比較低,所以今后順德農業要突破這個瓶頸,就一定要搞設施農業。尤其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我們的資源將會越來越少。如果傳統農業再延續下去的話,我們的兩大產業,花卉和水產將會逐步萎縮甚至是消亡,所以農業要發展一定是要靠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種植業的大棚種植,一個是水產業的工廠化養魚。工廠化養魚,就是通過相關設備,在人工養殖池內注入經過處理的水,利用設備的機電、化學、自動控制學等原理,對養魚生產中的水質、水溫、水流、投餌、排污等實行半自動或全自動化管理,始終維持魚類的最佳生理、生態環境,從而達到健康、快速生長和最大限度提高產量和質量的高效養殖方式。目前這個項目仍在試驗階段,假如這種新模式成功并得以推廣,將徹底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實現水產養殖的一場深刻革命。
順德水產商會秘書長陳耀根:
辦好農民合作組織
農民銷售產品,主要靠賣給收購商販,或直接在當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出售,無法靠自身力量完成農產品市場化和增值。二十多年的實踐證明,這些方式都不能真正使農民從生產、銷售農產品中致富,至多只能使農民日子稍微好過一些,大部分的利潤事實上是由中間商賺走了。
要提高農民收入,一是要宣傳農產品營養價值和提升農產品品牌,使農民從“品牌溢價”中受益;二是要縮短農產品供應鏈,使農民在流通環節分享增值利潤;三是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在條件成熟時,扶持農民辦自己的農產品加工業,保證農產品加工增值部分留在農民的口袋里。而這些工作,僅靠政府政策上的扶持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辦好“農民合作組織”,把農民組織起來,讓他們直接從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中受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