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蟹、蝦、魚、螺螄混養,多種水生經濟動物共生,“魚+貝”套養,利用貝類濾食性特點,濾食海水中浮游生物,保持海域生態環境平衡……近年來,浙江溫州平陽縣水產養殖企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在縣海洋與漁業部門的技術指導下,堅持生態養殖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據統計,目前全縣通過無公害雙認證的單位8個,有機認證單位2個;通過無公害雙認證的產品有8個,有機認證2個。該縣還被評為2010年度溫州市生態養殖先進縣。
生態養殖,是指根據不同養殖生物間的共生互補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質循環系統,在一定的養殖空間和區域內,通過相應的技術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環境中共同生長,實現生態平衡、提高養殖效益的一種養殖方式。近年來,平陽縣在加大水產規模開發的基礎上,積極優化養殖模式,推行生態健康養殖,提高水產綜合效益。縣海洋與漁業部門通過組織養殖單位的技術骨干參加水產養殖質量管理員培訓,開展藥物殘留監督檢測,加大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宣傳等手段,大力推廣生態養殖。在淡水養殖方面,積極發展“稻魚種養新技術”,在山區既種稻又養魚,稻魚共生;推廣“池塘鱉魚混養新技術”,主養甲魚,搭養花白鰱品種,以調節控制水質;倡導“大水面、水庫粗放濾食性魚類”做法,放養胖頭魚,濾食浮游生物,以魚潔水。如2010年平陽縣科隆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在鶴溪鎮溪尾村投資建設河蟹池塘生態養殖示范基地200畝,主要種植伊樂藻。該基地今年4月可投產,年底起捕,預計產值200萬元,利潤70萬元。
在海水養殖方面,平陽縣實施“低碳漁業”工程。在南麂海區大力推廣“魚+貝+藻”套養技術,主養大黃魚、美國紅魚、厚殼貽貝、海帶等。目前,南麂國圣岙、新碼頭海區采用插桿式網圍養殖主導產業大黃魚,模擬自然海水生態環境,拓寬魚類生存生活空間,建成2個網圍示范基地,面積3000平方米,容積20000立方米,并套養延繩式養殖厚殼貽貝400畝。這種“魚+貝”套養模式,是利用貝類濾食性特點,濾食海水中浮游生物,保持海域生態環境平衡,實現海水養殖可持續發展,可年產無公害優質生態大黃魚20多噸、厚殼貽貝1000多噸,年產值1000多萬元,可獲利300多萬元。目前,已帶動1家公司新建2個大黃魚網圍基地。此外,在西灣灘涂著力發展壇紫菜養殖,形成育苗、養殖、加工、銷售,延伸產業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