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湖北省鐘祥市,這個楚文化發祥地之一,中國的“長壽之鄉”,流傳著這樣一個俗語:豐樂河的包子,轉斗灣的酒,要吃酥餅子從張集走。鐘祥市豐樂鎮的包子,遠近聞名。而如今鐘祥市豐樂鎮的另一張名片也已初現框架:正邁向小龍蝦養殖第一強鎮。近日,在荊門市水產工作會議上,鐘祥市豐樂鎮關于小龍蝦養殖的現狀以及經驗和未來發展規劃的論述,讓與會代表眼前一亮。這個新興產業正促使豐樂鎮走在旗開得勝的康莊大道之上。
地理條件令其發展小龍蝦產業得天獨厚
鐘祥市豐樂鎮地屬平原湖區,漢水穿鐘祥市而過,支流星棋密布,淡水資源極其豐富。除此還有低產低洼易漬農田近三萬畝,低產老化漁池五千多畝,發展小龍蝦生產資源得天獨厚。近年來,豐樂鎮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小龍蝦生產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來抓。全鎮已發展小龍蝦養殖面積15000多畝,初步形成十字湖、洪山寺水庫和黃林沖水庫三個養殖小區,建成以十字湖為中心的小龍蝦養殖萬畝板塊基地。今年共產龍蝦450萬斤,創產值2700萬元,獲利1000多萬元,每人平均從養蝦中增收200元。已連續兩年被鐘祥市政府評為“小龍蝦養殖大鎮”。
政府的支持,讓“小龍蝦”產業如虎添翼
2008年以前,該鎮的小龍蝦生產尚處于農民自發養殖階段。當地黨委、政府遠見卓識,敏銳地意識到,小龍蝦產業必將發展成為推動該鎮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個新興產業。于是該鎮黨委、政府立即召開班子成員會議,立即成立了小龍蝦產業領導小組,由鎮黨委書記任組長。同時,抽調農辦、水產、水利、電力、金融、工商和公安等部門人員組成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為小龍蝦產業服務。該產業領導小組集思廣益,積極轉變思維方式,著力加大宣傳與引導。一方面抓典型引路,充分發揮鎮內養殖大戶做示范帶頭作用。另一方面,組織水產大村負責人、養殖大戶和回鄉創業青年到漢南、洪湖、潛江等地參觀考察水產品養殖基地建設和水產品加工企業,學習外地先進的養殖模式和經營理念。同時,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引導回鄉農民工采取多種形式投身小龍蝦養殖。
此外,當地政府也加大扶持力度,積極轉變工作職能,強化為小龍蝦生產服務。以科技入戶為服務平臺,采取各種形式,把養殖技術送進農戶;注重疫病監測,抓好病蟲害測報,定期搞好病蟲防治,防止因疫病影響小龍蝦生產發展;充分發揮小龍蝦合作社的作用,搞好小龍蝦生產和銷售等。同時,水產、水利、電力、工商、金融和公安等部門整體聯動,密切配合,形成服務小龍蝦產業。
不拘一格,小龍蝦養殖走向多元化,集中化
近年來,該鎮根據資源優勢,特別邀請了鐘祥市水產局專家來進行實地考察論證,在綜合考慮水源、土壤、道路等條件成熟之后,全鎮規劃發展三個小龍蝦養殖基地,面積15000畝。以新湖和安橋村為重點的十字湖養殖區面積為10000畝,以邢臺和洪山村為重點的洪山寺水庫養殖區面積為3000畝,以豐嶺和白佛臺村為重點的黃林沖水庫養殖區面積為2000畝。其中,重點把十字湖區建設成高標準示范養殖基地。
三年來,該鎮按照“一次性規劃設計,分年度逐步實施”的原則,一方面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出臺優惠政策,鼓勵通過租賃、置換等形式使土地向小龍蝦養殖大戶集中。另一方面加大基礎設施配套力度。在2008年修建、拉通中心路的基礎上,2010年10月以來,又結合安橋農業綜合開發,進一步完善設計,加大投資,把市政府獎勵的10萬元資金用于配套“水、電、路、渠”等,吸引農戶投資發展小龍蝦產業,進一步擴大基地規模,提高基地檔次。
由于小龍蝦養殖模式很多,養殖效益也參次不齊。為了提高小龍蝦的養殖效益,該領導小組堅持不懈,大力推廣先進的養殖模式和養殖技術。在去年發展蝦稻連作3000畝的基礎上,今年又重點推廣“蝦、蟹”、 “魚、蝦”混養技術,加大套養各種優質魚的比重,發展“蝦、蟹”混養3000畝,“魚、蝦混養”3000畝,使養殖模式進一步優化,養殖效益進一步提高。
明珠悄悄升起,小龍蝦養殖宏偉藍圖已著手繪制
經過各方群策群力,2009年全鎮發展小龍蝦養殖面積13054畝,去冬今春又發展了2000多畝,全鎮的小龍蝦養殖面積已突破15000畝,共吸引社會閑散資金3000萬元。目前,該鎮正與洪湖德炎水產公司洽談,引進知名水產品加工企業前來投資。據該鎮高云書記介紹,2011年要再鼓干勁,再加措施,抓好小龍蝦“禁捕”工作,增加小龍蝦種苗放養量,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提升基地檔次,快速推進豐樂鎮水產養殖業又好又快發展,力爭打造小龍蝦養殖第一強鎮。荊楚大地上,一顆小龍蝦養殖的璀璨明珠已悄然升起。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