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中國脆肉鯇之鄉”東升鎮,他的脆肉鯇養殖規模在兩年前還只是名不見經傳的“菜鳥”,然而,他卻在2009、2010年舉辦的兩屆“中山(東升)脆肉鯇文化美食節”上一鳴驚人,蟬聯脆肉鯇“魚王”桂冠,他就是東升鎮同茂社區的村民彭啟觀。
他所養殖的脆肉鯇,連續兩次力克群雄一舉奪冠,究竟魅力何在?近日,記者深入養殖現場進行了探秘。
■養殖“法寶”之一:科學 早在7年前,彭啟觀就看到脆肉鯇養殖業的發展潛力,由一名公交車司機轉型為養殖戶。幾年下來,他在實踐中邊摸索、邊總結,積累了一整套科學養殖的方法,從而,由一個“門外漢”逐漸成為養殖高手。其秘訣,其實就四個字:科學、細心。
養魚在外行眼里看似非常簡單,但其中的奧妙其實很多。彭啟觀每年在投放魚種之前,都先要把塘內的淤泥清理一次,如果沒有時間的話,也要把塘水抽干并灑上生石灰或二氧化氯進行殺菌處理,然后再晾曬10天左右,然后才能把干凈水放入塘內。放水后,再放進適量的生石灰調整一下PH 值。
此外,買魚種也很有學問。彭啟觀每次都要自己去買,并根據魚苗的身長、鱗片大小來選擇魚種。他認為,買2-2.5公斤重的魚種最好,一畝塘投放180至190條魚種最佳。魚種入塘兩天后,還必須用二氧化氯進行一次消毒,每月還要在魚料中拌一些穿心蓮或者三黃粉進行一次消毒,以防細菌和病毒感染。
■養殖“法寶”之二:細心 彭啟觀說,喂魚要和養孩子一樣精心呵護。他每天早晨7點左右,都要放些草到魚塘,看魚吃不吃,如不吃就會晚一點喂。正常情況下每天喂兩次,其時間分別為上午9-10時、下午2-3時。在養殖過程中,打氧機的配備和擺放也同樣重要,只有氧氣充足了才能使魚保持良好的生長環境,打氧過多也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在實現由草魚向脆肉鯇轉變的過程中,他一般將草魚養到7個月后就開始喂蠶豆,一條魚每天大約喂蠶豆75克左右,中間每月還有兩至三天停料期,以便把以前投放的魚料消滅完,整個喂養周期大約100天,每條魚共計消耗蠶豆大約7.5 公斤。據透露,為便魚苗消化,他在喂蠶豆之前,還要將蠶豆在水中提前泡15小時左右再喂。
■養殖“法寶”之三:防疾 “養魚對我來說,不僅是一種事業,更是一種樂趣。”彭啟觀如是說。他已把養殖場當成了真正的家,每天24小時里幾乎有15個小時都泡在養殖場。
如今,他所養殖的50畝脆肉鯇,由于疾病控制得當,池塘死魚率控制在0.5%左右。去年,其收魚總量達6.5萬公斤,如果按目前平均每斤魚出塘價9元計算,總產值達140萬元左右,實際利潤也有35萬元以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