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這幾天,那就是高淳縣蟹民陶立木可忙壞了,他的300多畝蟹塘被納入全縣螃蟹標準化養殖模式試點,“以前都是自然養殖,全憑經驗,現在要嚴格多了,每天都要到蟹塘查看水質,觀察螃蟹生長狀況。”據悉,今年,全縣納入試點的共有2000多畝水面。
陶立木是高淳最早的一批養蟹人,雖是養蟹的“老把式”,但他的300多畝蟹塘螃蟹產量卻是參差不齊,“有好有壞,有些畝產收益可達1萬元,有些畝產收益只有2000—3000元。”怎樣才能提高螃蟹養殖效益?高淳縣水產局針對螃蟹成長過程中的諸多關鍵點,探索出了標準化的養殖方式——“6553”模式。即圍繞螃蟹養殖中“蛻殼、溶氧、營養”六個關鍵字和螃蟹五次蛻殼的特點,掌握好pH值、氨氮、亞硝酸鹽等五項指標,有效控制水位、水草、水質等三個關鍵因素,利用人為手段對養殖水環境進行有效控制,提高螃蟹養殖成活率、規格與品質。
“就拿從蟹苗到成蟹的五次蛻殼來說,每次蛻殼時都要控制好水質、水溫,如果控制不好,殼蛻不掉或者營養不夠,都會導致螃蟹死亡。”高淳縣水產局負責人介紹說,標準化養殖模式對每次蛻殼都作了精細規定,比如,第一次蛻殼時,水質要肥、爽,水位不能太高,這樣有利于藻類等浮游生物生長,增加水中的氧氣,讓螃蟹胃口好,多吃東西。據悉,高淳縣目前共有蟹塘22.5萬畝,畝均收益約3000元,采用這一模式養殖,將使螃蟹養殖整體效益在目前基礎上翻一番。(記者 毛慶 湯文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