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整齊劃一的小洋房、門前綠樹成蔭,一汪清澈的河水蜿蜒在村落間。在通海口鎮采桑村,一幅如畫般雋秀的農村景觀。沒有重大項目支撐,怎樣繪就這樣的生活美景?3月25日,記者在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鎮采桑村八組找到了答案。
張牙舞爪的螃蟹,小心翼翼的河蝦,身形厚實的白鰱,不同水族生活在一起不僅相安無事,而且為養殖戶“創收”。
在采桑村魚塘旁,隨處可見石棉瓦“筑起”的防護墻。“蝦蟹套養是我們的一大特色產業,30戶村民就是靠這種喂養模式發家的。”村民曹汝琛說。他是首批進行蝦蟹套養的人之一,2002年他從洪湖“取經”回來,摸索了兩年,每斤螃蟹可售40元。讓他嘗到了甜頭。在他的帶領下,采桑村開始進行大面積的蝦蟹套養。每畝水面可凈增收1200余元。隨著蝦蟹套養的發展,成立了仙采合作社,河蟹銷往20多個城市。
好景不長,由于引水渠堵塞,水質污染嚴重,這一年,顆粒無收。“河蟹要清水養殖,水源是河蟹養殖的生命線。”村民宋四海說。“溝渠不暢,市場行情再好,我們也不敢發展蝦蟹套養。”
對此,通海口鎮組織專班,深入到群眾中,收集群眾意見,針對地勢低洼、溝渠不暢等問題,把防汛排澇暴露的薄弱環節以及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采取“一事一議”、以林養渠和以獎代補等形式解決。重點對中灌渠、東灌渠等進行機械疏挖。還積極發動沿線群眾積極參與溝渠清雜除障工作。
溝渠通了,村民心里有了底,重操舊業,干勁十足,去年該村蝦蟹套新增面積1000余畝。采訪中,記者遇到正在進行魚池護理的劉萬林,50余歲的劉萬林樂得逢人便夸他的這種養殖模式。去年水質改善后,在市水產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在他的12畝水面采取了蝦蟹混養套養白鰱,年終結算畝均效益近3000元。“水質好了,夏天水質凈化工作減量,睡覺踏實多了。”劉萬林形象地說。
行走在通海口鎮蝦蟹套養的集中區,村級主要引水灌溉渠旁,水清魚兒肥,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姜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