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比小龍蝦更出肉的新品種蝦,今秋將首度“爬”上武漢市民的餐桌。記者昨日從市農業局獲悉,下月,我市將開始大規模養殖澳洲紅螯螯蝦,9月可“出水”上市,將這一在漢隱匿了20年的美味正式推向市場。
紅螯螯蝦,俗名青龍蝦。祖籍在澳大利亞北部,終年生活在淡水中,生長速度很快,1厘米長的蝦苗養5個月,就能長到100克-120克,出肉率達45%,全身可食比率高達60%,都遠遠超過小龍蝦。通常,小龍蝦出肉率僅為15%、可食比率僅為18%-20%。
去年,武漢亞龍水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與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合作,試養了200畝紅螯螯蝦,共產蝦6萬多斤,有的賣到廣州、汕頭,有的內部試吃,均反映肉嫩、味鮮。今年,該公司投資200多萬元,在廟山開發區新建了年產1000萬尾紅螯螯蝦的工廠化繁育車間,并在江夏區官堤洲開辟了1000畝紅螯螯蝦健康養殖示范基地,下月起投放蝦苗養到9月前后,可出蝦30多萬斤,首批預計8月底上市。該蝦屬亞熱帶品種,不能自然越冬,只能春夏季節放養,而且每一季可食的時間不長,到10月底就會漸漸淡出。
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高工舒新亞介紹,未來3年內,以梁子湖、湯遜湖為基地,紅螯螯蝦的養殖規模要推廣到20萬畝-30萬畝,在全國居首。
亞龍公司負責人表示,紅螯螯蝦將以“青龍蝦”的俗名,瞄準中高端市場,1兩多一只的初定價約賣30元一斤,2兩多一只的約賣40元一斤。今后,武漢市民吃完小龍蝦,可以接著吃青龍蝦,秋令餐桌上,“蝦兵蟹將”齊上陣。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