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笪橋像我這樣純投料精養羅非魚的并不多。”4月25日,廣東省化州市笪橋羅非魚養殖戶梁亦高告訴記者,在化州笪橋乃至整個化州,九成以上的羅非魚養殖都是采用魚豬混養、一年一造的養殖模式。而梁亦高采用純投料養殖,魚的生長速度快,一年可以養兩到三造。去年他養了40畝魚塘,年入賬15萬元以上。
大塘標苗 梁亦高有兩口各20畝的魚塘,并無小塘,但他深知魚苗經過標粗可提高成活率的道理,于是,他選擇了其中一口塘先作為標粗塘來使用。
2009年冬至,梁購回規格為12萬尾7朝左右的魚苗放入其中一口塘中標粗。越冬后,次年(即2010年)清明前他將其中的4萬尾左右的魚苗過塘到另一口魚塘中,原標苗塘剩有近6萬尾魚苗,此時魚苗規格不到1兩。
至農歷八月,養殖塘中有七成以上的魚達1斤以上,清塘時共抓魚4萬8千斤,當時魚價4.3元/斤,賣魚所得共20萬元左右。
此時,原本在標粗塘中的魚由于放養密度較大,僅長至3兩/尾左右。梁亦高又將其中的3萬尾左右的苗過塘至養殖塘中,標苗塘同樣剩有近3萬尾的魚,兩個塘的養殖密度同樣控制在1500尾/畝左右。
冬至前,兩個塘同時清塘,有六成以上的魚達1斤以上,共收獲了7萬斤左右的魚,當時魚價4.8元/斤,兩口塘賣魚所得共33萬元左右。
全程純投料 一年內養兩批魚,賣魚所得近53萬元的數目確實讓人羨慕,但梁亦高解釋,由于是采用全程純投料飼養,所以養殖成本比魚豬混養立體養殖模式的也要高出不少。“一斤魚要比別人多花近1元的飼料錢。”梁亦高透露,采用魚豬混養模式,即便是全程投料,飼料成本也只需2.3元/斤左右,而采用精養模式,飼料成本達到了3.1元/斤左右。
盡管養殖成本高,但梁亦高認為,采用精養模式,雖然飼料成本高一些,但是水質方面比魚豬混養模式更好控制,平常看到水色不好時,注意調水即可。如果是采用魚豬混養模式,由于豬糞排入魚塘,池塘底部容易積蓄有機物,氨氮、亞硝酸鹽的含量也容易偏高,如不經常進行調水、底改,魚容易缺氧浮頭引發病害等,所以采用魚豬混養模式的養殖戶大部分會在清塘后干塘、曬塘。而梁亦高認為,純投料精養,只要控制好飼料的投喂量,不造成太多的殘餌,對水質的影響不大,可減少干塘次數,快速恢復養殖。“我都是3-4年才干塘一次。”梁亦高告訴記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