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山東省德州市陵縣丁莊鄉群眾探索、創造的畝產2噸池塘養殖技術是比較典型的多品種立體養殖模式,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該模式既發揮了傳統生態養殖的優勢,又采用了現代養殖技術,便于學習借鑒。以當地養殖戶石廷文池塘為例,養殖池塘10.5畝,草地4畝,專業勞動力2人,畝均產量2715公斤,畝均凈產量2095公斤。表現出以下特點:
1、效益上突出“三高”。 投入高。以2010年數據核算,不計人工費,魚種、飼料、有電等投入18444.65元/畝,其中飼料占64%,電費4%,魚種22%,肥料、漁藥等9%、其他1%;產出高。畝總收入24150元,單產居國內同類型養殖前列;效益高。畝純效益5705元,投資收益率31%,效益是糧棉種植的4-6倍,按照夫妻2人照管10畝池塘,人均年純收入28526.75元,是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倍。
2、生態上突出“三低”。低耗糧。投入以魚粉、豆粕等為主要原料的配合飼料2992.5公斤,共凈產魚2095公斤,總料肉比為1.43:1,遠低于肉雞2:1、肉豬2.5:1的水平;低污染。養殖排放水無有害藥物殘留,生物耗氧量低,易于自然凈化,可直接用于農作物灌溉;低碳。花白鰱產量幾乎是依靠水中浮游生物形成的,據專家測算,每生產100公斤魚,通過浮游植物吸收水體中氮250-350克、磷30-90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20千克,相當于0.5畝森林的作用。
3、技術上突出“三新”。模式新。在傳統生態養殖的基礎上,提高苗種放養數量、規格,形成高產、高效、生態立體養殖模式;理念新。如深刻認識到保持水體中充足的溶解氧是改善養殖環境、增強魚類體質、加快生長速度、降低餌料系數,提高生產效率的靈丹妙藥等;技術新。如使用微生態生物制劑肥水、調節水質等現代新技術。
4、管理上突出“三精”。理論認識得精。實行多品種立體混養,利用鯉魚、草魚高產的特性投喂飼料提高產量,其排泄物肥水帶動鰱鳙魚的生長,既廢利用了棄資源,又凈化了水質,輔以人為措施干預,保障水質穩定,鯽魚、烏鱧則更加充分利用了餌料資源。實行輪捕,保持池塘載魚量穩定在一定范圍,充分利用了池塘養殖空間和時間,解決了單一品種高產養殖水質敗壞等諸多不可調和的矛盾;賬算得精。深刻認識到增加溶氧是最廉價的管理投入,認識到魚類因病害死亡是最大的損失,因此,敢于投入、善于投入。把握秋放魚種量足、質優、價廉的時節,放養大規格魚種,抗病力強、生長快、出塘早,增值空間大;市場把握得精。把握7、8月份淡水魚貨缺、價高和中秋節銷售順暢的有利時期,生產適銷對路產品,主打優勢產品,掌握銷售主動權,取得最高收益。
5、質量上突出“三嚴”。嚴格落實“五項制度、兩項記錄”,執行國家養殖標準,嚴禁使用違禁藥物,嚴格執行休藥期規定,保障了產品質量安全穩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