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養魚就是養水,水不好,別養魚。”廣東省高要市蛟塘鎮羅非魚養殖戶鐘志豪告訴記者。近兩年,高要連續遭遇鏈球菌病的侵襲,部分地區發病率高達90%,很多養殖戶損失慘重。不過,鐘志豪的魚塘卻幾乎沒有發病,其通過調水,改善水質,提高羅非魚疾病抵抗能力的做法頗有特色。
兩口塘出魚8萬斤 鐘志豪位于蛟塘鎮的魚塘主要有兩口,一口約26畝,另一口約12畝,2.5米深,黃泥底。
兩口魚塘中,大的一口塘四周都是山,比較避風,冬天水溫有大約15℃。魚塘周邊沒有活水,主要靠雨水補充。小塘在風口處,主要用于標粗。鐘志豪2009年年底買回來苗,大約是7-8朝,在小塘標粗至1兩左右時,于2010年4月過4.5萬尾到大塘,投放密度約為1700尾/畝。7月底,大約有七八成魚有1斤時,就可以出魚。然后放第二批約3.5萬尾,投放密度約為1300尾/畝,同樣是1兩左右的規格,養到11月份出第二批,留一部分魚過冬。當年兩批魚大約有6萬斤。過冬魚到今年4月份上市,大約出魚2萬斤,總共算下來,羅非魚畝產約3100斤。
雖然大塘冬天的溫度還算可以,但能否安全過冬,鐘志豪并沒有十足的把握。這也是他會在11月集中上市階段出一批魚的原因。不過,他還是希望能夠有一批魚過冬,以博得更高的效益。投料方面,鐘志豪采取全投料精養方式,用32%蛋白的膨化料。一般情況下,投料量不超過魚重的3%,而當魚長到半斤以上,天氣也有些熱,則要減少投料,大約不超過2.5%。
堅持日常調水 雖然高要已經有多年的羅非魚養殖歷史,但養殖戶調水的觀念并不強。鐘志豪是一個比較愿意思考與鉆研問題的人,2007年前后,他的魚塘經常發生混養的大頭魚、草魚死亡的問題,他就琢磨著是否可以嘗試調水的辦法來改善水質。鐘志豪嘗試著從藥店買回二氧化氯,漂白粉以及一些調水產品做這些工作。
他試驗之后,覺得還挺有效,就堅持了下來。最近幾年,他都有用某家飼料企業的調水產品,平時即使在魚塘沒有異常的情況下,也會堅持調水,例如他常常會在晚上的時候,開通增氧機減少魚浮頭的情況,而且常常開上一個通宵。時刻注重水質管理,鐘志豪認為這是近幾年養魚沒怎么發病的重要原因。
高要當地養殖戶很多采取魚豬(鴨)混養的養殖模式。這種模式下的水質比較差,對養殖戶水質管理要求比較高。臺山寶路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小衛認為,水質管理非常重要,通過調水改善水質確實水產養殖的趨勢。而鐘志豪則認為,其通過精養方式,不養豬鴨,以減少禽畜糞便對水質的影響,減輕水質管理壓力,反而還能夠使養殖疾病減少,降低養殖風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