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養黃顙魚的養殖戶都有這樣的體會:不論養殖技術多好,一塘魚養到最后都有一定比例的“毛毛魚”(30尾/斤左右),少則幾百斤,多則數千斤。“毛毛魚”的塘頭價遠低于規格魚,一般只有3-3.5元/斤,其所占比例越大,養殖效益和畝產就越低。如何減少魚塘中“毛毛魚”比例?新會沙堆的黃顙魚養殖戶陳章鳳認為,除了定期篩苗外,拉長轉料過渡時間的效果更好。
據了解,在黃顙魚養殖過程中,從0#料喂到6#料需要轉6次料(有的只喂到3#料就出魚了),一般飼料規格越大,價格越便宜。“有的養殖戶為了節省飼料成本,很快從小號料轉到大號料,而且每次轉料過渡時間也短”,陳章鳳告訴記者,由于飼料投喂不均,魚塘中總有一部分小魚,當轉成大一號飼料后,這部分小魚口太小吃不了大號料,即使能吃料也搶不過大魚,養殖時間越長,與大魚規格差距越大,最后就變成了塘底的“毛毛魚”。
“如果在轉料期間,在每次喂完大魚后,再補喂一部分小一號魚料,毛毛魚的比例會大大降低”,陳章鳳介紹,雖然也有部分養殖戶在轉料期間補喂小料,但是補喂的時間不夠長,“建議比平常多喂2-3天,可以讓規格更整齊些”。陳章鳳按照這種方式養殖,一口塘可收獲2萬多斤魚,其中只有100多斤“毛毛魚”,而其他人的“毛毛魚”重量在數百斤甚至數千斤。
“只要比別人做得更仔細些,每條魚都能養成大魚,單價和產量都會提高很多”,陳章鳳表示,只要養到1兩以上就算大魚,按照目前的行情,至少比“毛毛魚”高出6元/斤。此外,還不浪費魚苗,達到養殖效益最大化。
據了解,在同等養殖條件下,雄性黃顙魚的規格和生長速度都比雌性的大、快,因此一般長得大、長得快的極有可能是雄性魚。為了減少“毛毛魚”比例、讓魚長得快,順德、中山等地的養殖戶習慣定期篩苗(不同魚苗階段用不同型號的篩),從放水花到出魚,篩苗次數少則2-3次,多則5-6次,也有的高達9次,篩上的魚苗留下繼續養殖,篩下的魚苗或出售或倒掉不要。
“雖然篩苗可以減少毛毛魚,但也浪費了很多苗,同時增加了不少人工成本,費時費力。”陳章鳳對篩苗的做法并不贊同。她表示,篩下的魚苗如果倒掉不要,就浪費了之前的飼料和人工投入;但如果賣給他人,則不太道德,因為篩下的魚苗多數是長得慢的雌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