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撻完谷后稻田繼續蓄水、養殖泥鰍,在半年時間內每畝即可為農民增收上1000元昨日,記者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了解到,我市已推廣了兩三千畝正季種稻、閑季養鰍的“一地二主”新模式,實現農民增收、市場保供、水稻穩產“三贏”。
再過幾天,撻完谷后水稻田就該閑了。但這對大足縣高升鎮新光村六社的唐紹陸來說,又是一個收獲季的開始。稻田里挖了較深的溝,不時有泥鰍游進將水攪渾。唐紹陸說,利用閑田養泥鰍,泥鰍可為田里除草、松土,為第二年水稻增收創造條件。
“我養的是本地泥鰍,最受市場歡迎。除掉鰍種錢、飼料費用,全家3.8畝田收入4000塊以上。”唐紹陸說。
據了解,新光村本是個貧困村,從2009年起,縣水產站將這里作試驗地,為全村500多畝水源較好的田免費提供閑季養鰍的鰍種、技術。現在,這里已成為全縣養鰍較集中的區域,春節前往往有來自市外的販子搶購,每年戶均能增收2000元。
大足縣萬古鎮響灘村的張友健,從浙江打工回來后,利用冬閑蓄水田養鰍,每年除自家田外,還要租下鄰里的50多畝水田。他說,收完谷子放鰍種,等到春節,泥鰍單個體重長了,價格也會從眼下的每公斤24元漲至每公斤36元以上,投入不多,每畝收益卻能輕松超過1000元。
據了解,目前,我市“一地二主”模式已在大足、梁平、潼南等地進行了探索,是稻田生態漁業的一種新模式。這種養殖模式將“閑下”的田利用起來,拓寬了農民增收途徑,滿足了市場消費需求,同時也避免了因撻谷后放水而出現的干板田,為來年水稻穩產、增產奠定了基礎。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