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四大家魚是傳統的養殖水品種,改革開放后,珠三角養魚人走出家門,到外面承包魚塘,憑著自己豐富的養魚經驗,勤勞致富,但近年來卻飽受市場萎縮、售價持續低迷之苦,大部分無錢賺或虧本,直接影響地區水產業整體效益。
就在地方政府紛紛鼓勵養殖戶增加高效高值水產品種養的大環境下,來自廣州芳村的葉樹燈與化龍鎮柏堂村養殖戶一拍即合,去年在后崗片成立裕龍山莊錦鯉養殖場,占地100畝,集魚苗孵化、幼魚培育、養成魚和成魚銷售一體,魚苗和成魚遠銷全國各地及東南亞。
村民陳鏡洪,也就是這個場的負責人之一表示,過去10多年來這里都是養四大家魚,無奈近年每況愈下,利潤大幅下降,促使他一直思考,唯一的出路就是緊跟市場發展養殖業,最后,他確定了發展觀賞魚類淡水養殖業的目標,看準錦鯉養殖市場需求日漸紅火,潛力巨大。從去年3月起實施轉型,與在芳村從事多年水產養殖的葉先生合作,對所有魚塘實施標準化改造,現有錦鯉塘11個、孵化池4個,引進紅白、大正、昭和、白金、孔雀、丹頂等品種。
血統的名貴與否是影響錦鯉價錢高低的重要因素。為確保品質,陳鏡洪花重金購買源自日本的種魚,如一組昭和(三公一母)就花費超過一萬元。經營雖僅一年,年產量已達到約8萬尾,品質好的通常幾百上千元。賣得最好的要數30至40公分的一年魚,一尾約80至100元。
隨著人們消費需求的增強和鑒賞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國特別是珠三角一帶形成了較大規模的錦鯉養殖,并成為效益很好的出口創匯產品。葉樹燈說,柏堂村后崗片環境優美,水源潔凈無污染,比較適合錦鯉生長。他笑言,在養殖錦鯉的過程中開始享受在
"觀賞
"中賺錢的樂趣,使得他更加堅持消毒、施藥、飼料投放等環節親力親為,因此場子里盡管有市場價一尾好幾千元的,也暫時不舍得出售。
眼看養殖場步入正常發展軌道、初具規模,陳鏡洪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起到帶頭示范作用,以市場效益為中心,為自己村養殖結構的調整出一份力,于是便讓同村的兩戶人家拿了自己場的魚苗去養。他計劃明年把魚苗發包給全村水產養殖戶,只收一半成本,待成魚銷售時再拿回來,希望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將錦鯉養殖做成當地的一項大產業,讓更多村民致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