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今夏在稻田里放養了20公斤鯽魚和泥鰍苗,到十月底晚稻成熟時就能捉40多公斤的魚,可增加收入800多元。稻魚共生,稻田不施農藥化肥,種出來的稻谷也是有機食品。”這是日前浙江省臨海市桃渚鎮北澗村村民老羅對記者說的一番話。
目前,通過稻魚共生模式實現種養雙贏的桃渚糧食專業合作社稻田養魚面積達150多畝。
據了解,該合作社稻魚共生的生產模式,種稻過程不用任何除草劑和化肥。市農業局技術人員說,不要小看水稻田里的那每畝一兩百斤魚的收入,重要的是通過稻田養魚這種模式,能有效地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減少農業污染。
實踐表明,每畝稻田載魚量達到100公斤以上時,養魚一年后,土壤中的氮、磷、鉀,可分別提高30%至50%以上,水稻平均畝產能達500公斤。
“稻田養魚也滿足了社會大眾對優質農產品日益增長的迫切需求。”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水產養殖行家金崇地告訴記者,在有效提高農田經濟效益的同時,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放養在稻田里的魚,由于放養密度相對較少,鯽魚、泥鰍等家魚病發概率也極少,能保證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另外稻田不用農藥化肥,大米的品質也提高了,通過品牌運作,其內在的附加價值必將大幅增加。同時,該合作社15畝稻田今年還采用了蚊帳防蟲,生產出來的有機大米將會供不應求。
推廣稻田養魚生產模式,在我市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要走出一條以專業化種養、產業化運作、品牌化銷售的新路,”市農業部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稻田養魚在我市開始起步,接下來將在桃渚鎮建省級稻魚共生特色精品園450畝。市農業部門將繼續向種糧大戶推廣該技術,推動傳統農業向高效生態型現代農業轉型,鼓勵和支持專業戶實施稻田養魚生產模式,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開辟新路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