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記者近日從新會區海洋與漁業局獲悉,近些年來,通過優化養殖品種、推廣健康生態養殖,新會區的淡水養殖業逐漸做強做大,現在該區淡水養殖平均畝產已由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的300多公斤猛增到600多公斤,全區淡水養殖面積達13萬畝,為江門地區最大。今年全區淡水養殖總產值預計可突破13億元。
擴大優質品種養殖
近幾年,新會區淡水養殖品種一直在擴大與提升,市場銷路好、成本較低的魚類成為主推品種。傳統“四大家魚”的養殖量開始有序減少,現在只剩下4萬多畝,與此同時,回報顯著的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不斷增長,現已超過6萬畝。海洋與漁業局還推廣雜交了太陽魚等20多個品種。據介紹,現在新會區優質品種養殖面積達到8萬畝,約占全區養殖總面積的60%;優質品種產值卻占全區養殖總產值的80%以上。
目前,淡水養殖已經成為新會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手段之一,大鰲、睦洲、三江、沙堆、雙水等5個鎮成為淡水養殖達2萬畝的“水產大鎮”,西江沿岸也成為新會區發展淡水養殖的主要地帶。
推廣健康生態養殖
隨著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近幾年來,新會區大力推廣健康生態養殖和無公害、標準化養殖,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南美白對蝦的養殖中,就通過投放光合細菌、EM等生物制劑,達到健康養殖的目的;該區還發動規模養殖戶或企業進行無公害、標準化養殖基地認證,發揮示范作用,現在幅射面積已達3萬余畝;此外,該區根據全區有越冬大棚面積4萬余畝的情況,推廣塘底表層增氧管道新技術,不僅供氧量大、均勻,而且節省用電量一半以上。
為促進淡水養殖科學化、規模化與健康化,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新會區推廣了“深挖魚塘”活動,即每年秋冬季,都鼓勵養殖戶將舊塘深挖10厘米,一方面是擴大魚塘容量,增加養殖密度,另一方面通過清除沉淤,使充足的陽光曬到塘底,有效減少了淡水養殖病蟲害的發生。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