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是利用生態學原理,將水稻種植與水產品養殖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實現稻魚、稻蟹、稻蝦、稻鱉共生,種植、養殖相互促進,綜合效益大幅提升的一種新技術模式。實踐證明,近年來開展的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可以在保持糧食穩產或增產的情況下增收部分特種優質水產品,如遼寧稻田養蟹,畝產稻谷650kg、河蟹30kg、純收入達2000多元/畝,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優點,可以實現“一地多用、一舉多得、一季多收”,對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為社會提供優質安全糧食和水產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稻田綜合種養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通過各地的實踐,一大批以特種水產養殖品種為主導,以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開發、產業化經營為特征的稻田綜合種養新模式不斷涌現,為促進新一輪稻田養殖發展、加快稻田綜合種養提供了可供鑒的經驗。我國適于稻田綜合種養的面積有9000多萬畝,而目前已開發利用的不到2000萬畝,不足四分之一,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農業部漁業局高度重視稻田綜合種養技術的推廣應用,把發展稻田養殖列為“十二五”拓展養殖空間的重點任務之一。
李書民副局長在講話中指出,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增加特色水產品的有效供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在新形勢下,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加快推進我國新一輪稻田養殖發展,為促進農業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新的貢獻。漁業部門要堅持“以糧為主、稻漁并重,技術集成、種養協作,示范引導、加大扶持”原則,加強與種植業部門的合作,充分依靠科技進步,以技術進步為切入點,以開展稻田綜合種養新模式、新品種、新技術研究示范為主線,加大技術集成與模式創新力度,健全技術服務體系,為推進稻田綜合種養新技術的普及應用提供支撐。力爭用5年時間,建立稻田綜合種養技術示范區100萬畝,輻射帶動1000萬畝,為全面推進稻田綜合種養新技術奠定基礎。
潘海平副司長在講話中指出,稻田種養模式使稻田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大減少,改善了農村生產環境,有利于稻田養殖的可持續發展。與單純水稻種植相比,稻田混養有效提高了水稻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科技成為技術推廣的主要模式,爭取相關項目立項支持,形成技術支撐,通過優勢農產品財政專項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技術。
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對促進我國稻田養殖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