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隨著我國魚類養殖規模和產量不斷增加,其肉質也普遍表現出變差的現象,這大大降低了養殖魚類的商品價值。如果對魚類肌肉品質進行調控,是未來水產養殖業重要方向。
養殖為什么不如野生
養殖魚類品質之所以有異于野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的養殖模式決定的。上海海洋大學冷向軍教授冷向軍在本次世華會上指出,“水環境變差,養殖密度變高,相互擠壓產生應激,都會影響魚的肉質”,另一方面的影響則源于養殖者追求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上市規格,養殖周期不斷在縮短。
冷向軍介紹,魚生長一個方式是通過細胞數量的增多,另一方式是細胞體積的增大。現在來看,長得快的魚,并不是細胞的分裂加快,而是細胞體積增加增大,肌纖維變粗了,肌肉中單位面積里面細胞的數量減少,肌纖維變粗,吃起來口感自然不同。“就像你吃面條一樣,同樣重量的面條,細的和粗的,吃起來也是不一樣的。”
在對養殖和野生大黃魚做分析時,冷向軍發現,從肌肉的營養成分來看,養殖的比天然的水分要低,粗蛋白的含量也是顯著降低的,粗脂肪含量是天然大黃魚的兩倍,高出一倍左右。簡單來講,網箱養殖大黃魚跟野生比起來蛋白低,脂肪高。
“這些差異明白以后就知道下來該往什么方向努力。”冷向軍表示,“我們的目標就是養殖魚類達到或者接近天然魚類的口感。野生的千百年來,已經固定在現在的特點了,而我們今后可以模擬,甚至產生新的風格和風味。”
多種方式提升養殖品質
對于如何讓養殖魚變得好吃,冷向軍表示,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歐美國家的方式是通過大配方的調整,如蛋白質水平、能量水平、能蛋比、脂肪水平等來達到提高品質的效果。有的養殖企業還會對上市前的魚進行特殊的處理一段時間,如采用饑餓再投喂等模式達到降低脂肪含量等目的。因此,他們有的養殖出來的魚比野生的還好吃。”
但對于國外的經驗,我們可以借鑒的東西卻有限,“首先是養殖品種上的差異,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像國外通過大的配方的調整去做這方面的事情,總是想找靈丹妙藥似的東西”冷向軍頗為無奈的表示,“有的東西可能是有這樣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東西添加進去,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品質的調控應該是綜合的,配方的調整,飼養的管理,再結合一些有特殊功能的成分進去。”
對于特殊功能的物質,冷向軍在他的報告中介紹了兩種,一個是杜仲,杜仲做藥材的是杜仲的皮,中醫里面講杜仲有強筋健骨的作用,實驗證明,一定量的杜仲和提取物的添加,可增加肌肉中的蛋白含量;另外一個則是更為被熟知的蠶豆,蠶豆對草魚的肉質有顯著的改變作用,稱脆化草魚,他進一步介紹說,“不僅僅是草魚,其他魚也會有一定的改變,并且自己配置了脆化專用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來自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的廖文亮教授則提到,臺灣的羅非魚養殖過程中提高魚片品質的方式,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在出售加工之前,很多養殖場往往則會采用往池塘中兌入海水,在15 ‰鹽度中暫養一段時間,以殺滅寄生蟲和提高肉質;而另有企業則是在較小規格時即放養于半咸水之中。
兩種模式對比,后者上市周期變長,但是其養殖出來的羅非魚魚片則更受日本市場的喜愛,市場可以用它去替代鯛科魚的魚片,價格自然也變得更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