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湖州市五個水產類省級標準化示范項目通過驗收 水質檢測儀、顯微鏡、試管……原本在實驗室里才能見到的“高科技”如今在
浙江湖州市長興縣的魚塘邊上就能找到。自從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后,當地這家名為南淙特種水產養殖的企業就把科學技術運用到翹嘴紅鲌的養殖上,“照著標準養魚,效益猛增啊,農戶一年下來可以增收3600多元呢!”企業負責人張阿堯說。
今年,在南淙特種水產實施的省級翹嘴紅鲌標準化養殖示范帶動了養殖戶63戶、配套養殖169戶,項目輻射區新增就業人數達300多人,而這只是今年我市通過省級驗收的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之一。
日前,湖州市有10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通過驗收,其中有翹嘴紅鲌、烏鱧、甲魚、鱖魚等5個項目為水產養殖領域,占50%。據統計,在這5個項目的輻射帶動下,項目所在地及周邊地區共有近千戶農民受益。
在南潯區菱湖鎮建豐村的標準化水產養殖園區內,今年有1231畝的黑魚塘“注入”了現代標準。“你看,這就是我們的‘秘籍’,這里面說的很詳細,多少水溫喂多少食、喂幾次,這上面都寫了。”學會標準化養魚的養殖戶謝有才,指了指園區辦公室內墻上的《烏鱧養殖操作規程》,笑著說:“這些內容我們都已經很熟悉了,記住了!”
為了確保烏鱧產品質量,在質量技監部門推動指導下,該示范項目還制訂了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按照標準要求,對水質、苗種、飼料投喂、藥物使用等烏鱧養殖生產全過程實行標準化科學管理。“我們的黑魚還有‘定點醫院’呢!”養殖戶費新宇告訴記者,標準化養殖的推廣,讓魚塘跟鎮上農技服務中心的正規魚藥店掛上了鉤。“養魚要先養水啊,不能亂用藥,所以一定要走正規渠道。”養殖戶老包說,魚塘還采用了生物凈化水質的方法,通過在水里種植空心菜對水質進行調控。
鱖魚養殖在湖州有一定歷史,如何掘金“老產業”,成為今年吳興區織里鎮漁大哥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攻關的“重點課題”。“有了這套規范流程,我們的農產品就像是從生產線上下來的一樣,這些標準都是長期實踐總結的科學方法,這樣一來養殖戶不僅輕松一點,風險也小了很多。”合作社負責人吳榮峰說,省級標準化示范項目在合作社推廣后,養殖戶們的質量意識、品牌意識比過去更強了。“按照標準來養,感覺檔次上了好幾層,我們‘漁大哥’這個品牌也更值錢了。”養殖戶黃克儉今年按照標準承包了18畝魚塘,據測算,他今年養殖鱖魚的利潤將達到6萬多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