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廣西欽州市尖山鎮,每年9、10月份都會看到一隊一隊的工人在田塘間用力地拉著大網,勞動號子的聲音響徹云天。
“今年又是個好收成”,養殖戶陳承峰面對記者笑得合不攏嘴。
陳承峰養殖的是廣西沿海名貴海產品對蝦,與大蠔、石斑、青蟹并列為“欽州四大名產”。
說話間,十余個工人開始奮力收網。“厄運”步步緊逼,一只只對蝦掙扎著躍出水面,少數“幸運兒”成為了漏網之蝦。
“一個十畝的水塘每次大約可收獲六噸蝦,去除成本后的凈利潤有十多萬元呢”,望著眼前的“戰利品”,陳承峰得意地笑了笑。
老陳養的這種對蝦只能夏季養殖,半年可養殖兩批,每批三個月。
尖山鎮對蝦養殖場始建于1992年,經過不斷發展,現在養殖面積達到了萬畝超大規模,每年產值一億多元。養殖場不僅帶動養殖戶迅速致富,還推動周邊村莊發展,解決了剩余勞動力問題。陳承峰介紹說:“這里養蝦、捕蝦分兩批人,捕蝦工人都是從周圍雇來的。”
捕蝦工人梁家瑤來自一公里外的青山村,雖然捕蝦收蝦只是他的副業,但已經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我在這里干了十一年,一天收兩趟網,一天收入就有兩百多元。廠里和村鎮都很關心我,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剛剛捕蝦上岸的梁家瑤雖滿身沾滿淤泥,但掩飾不住臉上的喜悅。
“1992年以前,這里都是鹽堿地,寸草不生,村民生活很艱苦,就像在抓瞎”,今天幸福的背后,陳承峰向記者道出了養蝦之路的坎坷,“后來市領導根據這里的土壤環境建議搞海產品養殖,我是這里的第一批養殖戶,當時傾盡家產購買了蝦苗,邁出了欽江養殖的第一步!
養殖早期,老陳因經驗不足,對蝦產量不高,一年下來只有一萬多元的收入。而且還經常面臨對蝦染病等風險。
“對蝦養殖高風險,2001年和2008年,蝦塘出現大面積染病,對蝦全部死在了塘里,我們養殖戶分文無收,當時真是欲哭無淚”,陳長峰回憶說,“不僅如此,還有人來塘里偷蝦,趁著深夜潛水到塘里偷,很難發現,給養殖戶造成大量損失。”
老陳經過十余年的養殖,已摸索出一套養蝦經。現在主要靠水中的微生物和菌類來控制蝦的疾病,水質每天都要檢測兩次。飼料每天投放四次,并使用魚蝦混養技術,“塘里養了一些鯰魚,這種魚可以吃掉死蝦和病蝦。這種技術效果很好,加上精心看護和科學管理,大大增加了產量!
對于如何防范偷蝦,老陳笑稱:“有些慣犯都熟悉了,我們專門雇了保安在夜里幫助看護蝦塘,這筆成本支出也是無奈之舉!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對蝦養殖隊伍中來,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欽州對蝦,使尖山百姓告別了抓瞎的日子,過上了抓蝦的幸福生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