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老楊在查看攔網是否牢固 楚天金報訊 □本報蹲點記者林永俊 周逸雄
11月8日 星期二 小雨
巡湖夜宿“水上搖籃”
秋風起,螃蟹肥。嘉魚是我省有名的“螃蟹之鄉”。下午3時許,我們順著坑洼的小路,來到大巖湖體驗養蟹人的生活。
天空飄著小雨,占地9000多畝的大巖湖風大浪急。湖邊豎著一棟四層樓房,樓前掛著牌子:綠之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47歲的楊緒階是該公司養螃蟹的“一把手”,也是當地有名的養蟹人。
老楊是嘉魚縣高鐵嶺鎮西海村人,從16歲至今,除去8年打工生涯,其余的22年都在嘉魚從事水產養殖。當地幾個大湖泊,都留下了他辛勞的身影。
養蟹是個技術活。老楊介紹,螃蟹以食水草、腐殖質為主,尤其喜食田螺、蚌、蠕蟲等,其對水質要求很高。螃蟹待在水草里脫殼,其間為防止微生物、病菌侵害螃蟹,必須通過開閘加水、用漂白粉消毒等方式,凈化水質。
吃完晚飯已是晚6時許,登上掛槳機,我們隨著老楊去巡湖。沿湖面巡邏一次需3個多小時。掛槳機徐徐前行,今天是立冬,氣溫低,加上冷風刮來,我們不由得裹緊衣服。老楊見狀笑了笑說,寒冬臘月巡湖,那才叫冷。
湖面很開闊,鳥兒悠閑地在湖邊覓食。我們來到湖邊一個岔口處,只見一道絲網攔在岔口。老楊解釋,這是為了防止螃蟹逃跑,每次巡湖時都要看看攔網是否牢固。
兩個多小時后,我們感到手腳冰涼。湖中漂浮的一個藍色木屋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登上小木屋,只見20多平方米的地方放了三張床,一個小木方桌,鍋碗瓢盆等,外面還辟有一個小廚房。
老楊說,小木屋是他們的“水上搖籃”,每天夜里3個員工在此居住守夜。
我們夜宿小木屋,耳邊的水浪聲如同催眠曲。
11月9日 星期三 陰
年賺40萬元不甘心被“貼牌”
早早起床后,我們和老楊又駕船巡邏。
湖邊,放著一些空地籠。老楊說,我們來晚了,沒趕上螃蟹的收獲季節,湖里剩余的螃蟹已經冬眠了。收獲季節,把地籠放進水里,次日收地籠,里面都是螃蟹,那場面很壯觀。
談及銷路,老楊有些得意:“根本不用愁!”他解釋,大巖湖水質好,養出的螃蟹個頭大,每只至少重3兩,味道鮮美,本地商販每日盼著收蟹,武漢、四川、廣東等地商販也前來要貨,螃蟹往往供不應求。
老楊說,今年共售出了1.5萬公斤螃蟹,除去成本,僅螃蟹養殖至少賺了40萬元,算上湖里套養的魚類,今年又是個豐收年。
但老楊并不滿足。他說,和相鄰的洪湖、梁子湖等地的螃蟹比起來,大巖湖的螃蟹毫不遜色,但每到螃蟹上市季節,很多外地經銷商都來嘉魚,以低價大量收購大規格螃蟹,然后貼上別的品牌,對外高價銷售。因老楊沒有自己的品牌,他養的螃蟹,大部分都掛著別人的名號,一些本可以賺到的利潤也白白流進了別人的腰包!氨蝗恕N牌’,我真是不甘心!崩蠗钫f,目前,當地政府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他們修路、幫忙組建養蟹協會、引進技術等。老楊也正在積極申請商標,準備注冊“大巖湖”螃蟹。
嘉魚縣水產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我們,嘉魚縣螃蟹養殖面積17.2萬畝,年產值過億元。但與鄂州的螃蟹產業相比還差得遠。令人欣喜的是,去年,擁有自主品牌的嘉魚“西涼湖”螃蟹已注冊商標,并成功打入武漢超市。
我們想,嘉魚螃蟹可借鑒梁子湖螃蟹的成功經驗,創立品牌,抱團出擊,能最大限度地擴大嘉魚螃蟹的市場份額,也有利于提升嘉魚農產品的整體形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