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997年,承包魚塘15畝,開始養魚;2001年,承包精養魚池100畝,飼養鱖魚;2006年,承包精養魚池1500畝,推廣“生態”、“有機”養殖新技術;2010年,承包斧頭湖水面6000畝,開始大規模圍網養殖……
這是咸安區官埠橋鎮泉湖村養魚大戶陳俊歷時14年的“擴張”之路。
1日,談起自己漁場的“擴張”之路,34歲的陳俊滿是感慨。
1996從湖北省警察學校畢業時,正趕上就業難高峰期。思量再三,陳俊決定放棄當警官的夢想,自謀職業。回到家鄉,一望無邊的斧頭湖燃起了他心中的希望。1997年1月,他東挪西借4萬元,承包了15畝水面,開始了艱苦而漫長的創業之路。
剛開始,是按傳統方法飼養“草、鯉、鱖、鯽”四大常規家魚,當年年底純收入1.8萬余元,雖然收入不高,但陳俊看到了致富的希望。2000年起,他加大對魚池的投入,雖然魚產量有了提高,但問題隨之而來:銷量下降。
2001年一天,他拖了三車花白鰱到武漢白沙洲市場,價錢每況愈下,從每斤1.7元降到1.2元,最后降到0.6元才賣完。為了摸清原因,他蹲在批發市場找魚販子聊天,最終發現,傳統的養殖模式和養殖品種沒有市場競爭力,要想提高經濟效益,必須改良品種、改變方法。
他先到武漢水產科研所學習了兩周,再投資3萬元承包了100畝精養池,開始飼養高價位魚種——鱖魚。當年,鱖魚成活率和長勢都不錯,一年下來純賺上十萬元。
陳俊的干勁越來越大。他先后多次到武漢、上海、浙江等地10多家水產養殖基地學習各種水產養殖知識,不斷引進新品種,試用新技術,探索新模式。
2006年,他果斷承包1500畝精養魚池,開始試養螃蟹、龍蝦、青蝦等新品種。取得成功后,他向周邊的養魚戶推廣,周圍5萬畝以上水面都在陸續應用他推廣的新品種、新技術,每畝水面新增效益300元以上。
為了打開銷售市場,陳俊多次到安徽、河南、江西、四川等省市大批發市場聯系販運大戶,很快打開了外省市的銷售市場。泉湖漁場養魚大戶們年純收入從十幾萬元增長到幾十萬元。
2010年1月,陳俊率先承包6000畝外湖水面,開始大規模圍網養殖,以螃蟹為主,混養其他新品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創造了年水產品1000噸,年產值500萬元,年純收入150萬元的最高紀錄。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