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三河鎮橋庵村居民周必虎充分利用本地優勢,選擇了水產養殖,創業成功后,毅然與周圍鄰里共享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相繼帶動一批農戶走上科技興農的道路。
探尋致富路徑 走上養殖之路 身處三河,記者仿佛來到了江南水鄉,一條條蜿蜒的小河將整片土地分割成若干個地塊,池塘也是“星羅密布”。就是這片水鄉讓周必虎順利走上了自己的創業道路。
自高中畢業后,周必虎一直在家種地,日常勞碌之余,他也在探尋致富路徑。“關鍵是把這些水面連成片,我們通過資金入股、土地入股和土地流轉等多種形式,終于連成了整片水面,約400畝,用來養殖龍蝦。”周必虎說,起初,養殖品種比較單一,產量很低,經濟效益不明顯。幸虧有了科技,他利用網絡準確地掌握了市場需求,引導養殖戶引進優良蝦苗,運用科學養殖技術,最終使每畝龍蝦產量達到1000斤以上。
致富不忘鄉鄰 共享發展成果 龍蝦喜歡打洞,一不小心就跑了,對農作物具有一定破壞性,如何防止龍蝦破壞水稻成了周必虎面臨的難題。在長時間摸索中,周必虎逐漸掌握了龍蝦的習性:氣溫高于30℃、低于10℃,或進入9月和10月的繁殖期,大龍蝦都會鉆洞進入休眠狀態。而6月至9月是種植水稻的時間,種水稻和養龍蝦的時間正好錯開,達到了雙豐收。此外,在土層下方埋上一些石棉瓦,龍蝦也就無處可逃了。“龍蝦喜歡吃那些腐爛的稻草類漂浮物,水稻收割后,剩下的秸稈用水浸泡就成了飼料,既天然又環保。”周必虎如是說。
面對自己的成功,周必虎沒有忘記他的周圍鄰居們,他帶動了1000多農戶開展養殖,在本鎮沿巢湖、杭埠河一帶的低洼地和閑置水面養起了龍蝦,養殖面積達7500多畝。農戶的收入提高了,由原來的每畝年純收入幾百元一下子漲到了2600元,大家逐漸嘗到了龍蝦養殖的甜頭。
調整農業結構 一改落后面貌 光養殖龍蝦還不夠,周必虎又在探索復合養殖的道路,開始推廣“龍蝦+蓮藕”的生態養殖技術,隨后又從外地引進了鄂芹和金壩芹菜等新品種,進行示范生產,帶動周圍100多農戶從事水芹生產,畝均純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盡管市場有淡季,可自踏上養殖之路后,周必虎一年四季沒有清閑,要么在種植基地勞作,要么就到科研單位、技術部門、高等院校求教。
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將這些先進技術無償傳授給周邊養殖戶,他所聯系的養殖大戶有150戶,年人均純收入都超過了1萬元。 ·許超眾·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