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句話在高淳蟹農的身上體現得尤為充分。這不,春節還沒過完,高淳的養蟹人已經馬不停蹄地穿梭于蟹苗基地與蟹塘之間,拉開了蟹苗春季投放的序幕。
46歲的邢邦建是高淳縣淳溪鎮邢豐村的村委書記,也是邢豐村的養蟹能手,他養的螃蟹個大、味鮮,去年純收入近10萬元。大年初五,記者冒著連綿春雨趕到邢豐村時,老邢已經身穿雨衣在自己的蟹塘邊忙碌了一上午。
“今年春節來得早,我們從年初二就開始忙了,每天來檢查蟹苗的過冬情況,年初八正式捕蟹苗,保證2月底前蟹苗投放結束,這樣螃蟹的生長周期就能達到8個月,成蟹也能賣上好價錢!”老邢一邊和記者說著話,一邊彎下腰,雙手用力攪動水草,透過清澈的水面,只見水草上爬滿了一只只小螃蟹。
“喏,這些就是蟹苗,平均只有二公分大,還有一些更小的,只有普通的衣服紐扣大小,我們叫它扣蟹。一畝蟹田一般放五六個品種,互補又不干擾……”提起幾根濕漉漉的水草,老邢用手摸了下黑乎乎的、像只大蜘蛛般緊貼在水草上的小蟹,這個機靈的小家伙以為有人來抓它了,隨即松爪,“撲通”一聲掉進水中,迅速遠離。老邢一邊咕噥著“鬼機靈”,一邊開心地大笑起來,柔和的眼神就像看著自己寵愛的小孩。
老邢家里有10畝蟹苗塘,產出的蟹苗除了一部分供自家養殖外,大部分銷售給周圍的養蟹戶,接下來的一兩周將是他家最忙的時候。“一畝塘大概能捕一萬兩千多只蟹苗。”老邢篤定地說。
一般蟹農一年只養一季螃蟹,而老邢家能養兩季螃蟹:秋季賣螃蟹,春季賣蟹苗,收入自然也好過一般養蟹戶。老邢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光春季蟹苗收成就有5萬元,“成本的話,大概一畝蟹塘要投入8000多,產出一般在13000元左右。今年打算價格定在一塊錢一只,估計一畝利潤最少有5000塊錢……”
養蟹鼓了邢邦建的腰包,也開闊了他的眼界。2004年,邢邦建搞了一個“農家樂”;2008年又在村里首創網上售蟹,平均每年能賣掉150萬—180萬只螃蟹,為周圍的養蟹人提供了銷售新模式。而新的一年,老邢又有了新打算,“準備在村里搞公司化運作,再到西安設立幾個螃蟹銷售點,舍近求遠抓促銷,也能使集中上市的螃蟹賣上好價錢,這也是效益倍增、持續增收的絕招!”
臉龐黝黑的邢邦建個頭不高,說話干脆利落,老板氣派十足。“我在高淳買了兩套房子,家里還蓋了一套別墅,100多萬,有680個平方米。去年還換了輛車,比原來的那輛動力大,跑得也快。”
致富不忘村里人。作為聞名蘇皖邊界的水產養殖大村的村委會主任,邢邦建也想方設法帶領全村村民共同走上富裕路。邢豐村一共有3644畝土地,現在開挖蟹塘已經達到3600畝,同時還成立了水產養殖協會,為蟹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培訓一條龍服務,去年全村135個純農戶養蟹收入達330多萬元。“貧富不均的問題得到了有效化解,不僅干群關系融洽和諧了,村級經濟也上去了,辦起公共事業腰板硬了,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可不是嗎?邢豐村幾乎家家住著兩三層的小洋樓,自來水、有線電視、摩托、高檔家電一應俱全,生活比城里人還要愜意。近兩年村黨支部利用水產經營收入,修筑村級主干道,改建了近萬米村莊路巷;主干道兩旁栽植風景樹木1300多株,并安裝了路燈。原先臭氣熏天、蚊蠅飛舞的露天糞坑統一填埋,蓋上了公共廁所,安裝了垃圾箱,安排專人清洗清運。生活寬裕,村容整潔,百姓安居樂業,村民的生活質量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新春中的養蟹人,忙碌的是一年的希望,收獲的可是累累碩果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