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這幾天,松江泖港鎮一個300多畝的生態型水產養殖基地正在緊張施工中,建成后它將實現池塘用水的封閉式內循環,基本做到環境零污染。市水產部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本市正在轉變傳統水產養殖模式,首批5個標準化生態型水產養殖基地已經啟動建設,“十一五”期間將形成2萬畝的生態養殖規模。
記者在泖港鎮看到,該基地自成一個生態系統,20多座池塘不再是孤立的,它們分工明確,包括育苗塘、蝦塘、魚塘、餌料塘、人工濕地等功能區域,改變了傳統“三合一”魚塘(養殖塘、凈化塘、魚草塘合用一個塘)的模式,更加科學、環保。此外,基地還將分別建成一座魚病防治中心和藥物監管中心,為浦南地區的水產養殖提供“安全”服務。
基地首次用上了“設計”概念。據介紹,這里專門請來了一家漁業設計單位,對魚塘的功能、布局進行科學規劃和細節設計。比如,魚塘都呈長方形,且根據當地風向被設計成了“東西向”,即東西為長,南北為寬,這樣可借助風力讓水中氧氣更充分。池塘的坡度也不一樣,專家說,較緩的土坡是給蝦設計的,因為蝦對坡岸的沖擊較小,而水泥板鋪成的陡坡,則是為魚類設計的,土坡可以省錢。另外,以往魚塘常用的暗渠,也被改成了明渠,這樣既不易堵,也不會漏水造成污染。
對水的調控,則是重中之重。專家指出,進水凈化,是要對魚蝦負責,而排水處理,則是要對環境負責。這里300多畝的池塘用水,將通過一座占地10多畝的人工濕地,實現封閉式的內循環。濕地將主要采用兩種模式:一是讓水到稻田中兜一圈,并經過蘆葦等水生植物組成的平流式人工濕地,不僅能使水中固型物有效沉淀,還能節約凈化成本,并增加稻田的肥力;二是采用潛流式人工濕地,它將通過垂直分層的方法,進行植物吸附、藥物反應等多輪處理,凈化的效率特別高。據了解,目前漁業人工濕地的應用還是空白領域,本市將探索一種造價低、效率高的可推廣模式。
基地還專門制訂了一整套管理方法,以提高養殖全過程的標準化水平。比如,養殖人員要獲得相關證書,負責人則應具有5年以上的養殖和管理經驗等。此外,還應建立包括病害、用藥、水質檢測等原始記錄在內的生產檔案。標準化生態型養殖基地將輻射帶動周邊的養殖戶,逐步改善傳統的水產養殖模式。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