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參觀正大湛江“特寶模式”示范基地有感
在對蝦養殖這場戰役中,2011年,養殖戶慘敗。是該繼續進攻還是防守?如何防守?我們手中剩下的武器和彈藥已經不多,正大集團雪中送炭般帶來的“特寶模式”會是那面最強的“盾”嗎?
正大集團湛江“特寶基地”位于雷州半島的紀家鎮,這里經濟不發達,臨近海邊,沒有過度的開發,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盡管如此,正大還是把取水管延伸到了海岸線外200米,淡水井也打到了地下190米的深度,并且采用了循環水處理的養殖系統。
占地2000畝的養殖場被嚴格地分成生活區和生產區,生產區進出都需要消毒。養殖池用防鳥網從頂部和四面圍起來,防止一切可能帶有病菌的生物進入。采用定點投喂,中央吸污,循環水處理,標配有消毒池和沉淀池,配備足量的增氧系統。由此可見,正大的“特寶模式”在“防”字上面做足了功夫。
對蝦養殖行業的人都知道,重在預防。這兩年病害嚴重,跟預防工作不充分有很大的關系。正大的“特寶模式”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標本。空中地面相結合,軟件硬件相結合,人員管理相結合,打造立體全方位的防護。目前看來,雖然稱不上完美,但這是行業內最先進的一面“盾”,防御著任何可能對養殖不利的因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大為我們提供了好的模式,僅僅是客觀條件,更何況百密一疏,任何一種模式目前都不可能做到絕對的隔絕和保證成功,更何況“特寶模式”雖然在東南亞大獲成功并迅速推廣,但在中國,氣候不同,環境不同,國情不同,從業者素質不同,正大會變成如IT業的谷歌,零售業的沃爾瑪、家樂福一樣,高高在上,卻又水土不服嗎?
中國大陸的氣候確與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不同。中國屬季風氣候,除海南島外,南端的廣東省沿海不搭冬棚也做不到四季養蝦,北方地區甚至只能養一造,所以照搬照套不行,需要做相應的本土化改進。
眾所周知,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的高速發展之中,欠下了不少環境保護的債,現在江河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酸雨普遍、赤潮爆發、漁業資源枯竭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這些因素形成的原因都是深刻的,影響都是深遠的,也遠非一個模式,一間公司,一個行業能解決。
土地集體所有,養殖池塘采取租賃承包制是我們的基本國情。“特寶模式”倡導的是高投入、高效率、高可控性、高產出、高成功率。這首先要花費相當的成本進行硬件改造。中國絕大部分養殖戶只是把養殖作為謀生的手段而非一份事業來做,他們看不到也不會去關心長遠產生的效益和利益,能否在租期內回本,能否保證賺到錢才是他們真正關心的。缺乏破釜沉舟的必要和勇氣,拼不過就換品種、換行業,何必要做那個勇往直前的阿甘呢。
從中也折射出了中國的水產養殖從業者缺乏遠見和魄力。目前養殖戶年齡偏大、總體文化素質不高是事實,反過來也制約了新技術的推廣,他們的內心缺乏進取的精神,就算贈予他們最強的盾也只有招架之力,更何況世界上本就沒有萬無一失的盾,沒有真正完美的防御網。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我們不能寄望某一個模式、某一間公司、某一群人、某一款藥品、某一批苗種、某一個牌子的飼料就能拯救這個已現頹勢的行業。真正最強的“進攻之矛”在我們心中,就是要摒棄舊有的思維,要么認輸離開,要么涅槃轉型。
觀念的轉變伴隨著養殖模式的改進就好似同時擁有了進攻的矛和防御的盾。我們不但要學習正大先進的模式,也要學習他們的遠見,也許短時間內并不能看到明顯的成果,但市場永遠都是先入為主。大浪淘沙,任何行業都無可避免,或許只有當危機出現,行業洗牌的時候才能體現出眼光和技術的力量。(珠海市富之洋水產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