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出趟海,漁民打上來不少蛤,卻很少見到魚。
生產成本的增加、資源持續衰退、氣候海況異常導致了大量漁船在港“歇業”。漁船不出海,帶動了海鮮價格波動,同時也引發了漁業相關行業的連鎖反應。面對這一問題,煙臺將逐步調整漁業發展結構,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擴大海產品的養殖規模,同時,加快發展遠洋漁業。
漁業資源衰退能形成漁汛的只有鲅魚了 從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統計的信息來看,今年煙臺市春汛捕撈生產明顯差于去年同期。春節后出海的漁船,產情不理想,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態。進入3月份后,產情更差,導致很多作業漁船都選擇靠港停產。煙臺海洋捕撈漁船目前只有約1/3出海作業,主要從事近海定置網、流刺網等低油耗作業。從目前情況看,煙臺市春汛捕撈生產呈明顯下降態勢,減產已成定局。
漁業專家介紹,漁船不出港,漁業減產,主要是因為生產成本增加、資源持續衰退、氣候海況異常造成。近期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國內柴油價格也隨著上調。2010年初柴油價格為每噸6400元,2011年變為7500元,目前柴油批發價每噸漲至8750元。以拖網生產為例,燃油成本已占到捕撈生產總成本的70%以上,利潤被柴油上漲抵消一半以上,許多捕撈漁船出現“越干越虧”的情況。船員工資現在每月3000-500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約1000元。柴油價格居高不下,船員工資逐年上漲,造成捕撈成本上升,出海率下降。
去年以來,我省沿岸受寒潮海冰影響,特別是渤海灣沿岸結冰較重,氣溫及海水溫度均較往年同期偏低1—2度,造成漁汛時間推遲。
據了解,目前漁業資源已嚴重衰退,對蝦、帶魚、小黃花魚等傳統漁業資源已形不成魚汛,致使魚群分散,捕撈減產。從統計數據看,目前煙臺市萬噸捕撈水產品中,優質魚類比重僅占10%左右,能夠形成漁汛的捕撈品種僅剩鲅魚而已,而這一品種也已岌岌可危。
近海漁業資源開發已到極限 目前煙臺市近海漁業資源開發已達到極限,要改變海洋捕撈減產減收局面,除了繼續實施以伏季休漁為重點的漁業資源保護措施、嚴厲打擊酷漁濫捕等不法生產行為外,最有效的途徑還在于加快海洋捕撈減船轉產步伐,大幅度降低捕撈強度,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加快人工魚礁建設步伐,加大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力度,以促進漁業資源的逐步恢復。
“遠洋漁業是煙臺未來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煙臺漁業公司、京魯漁業、北京遠洋作為龍頭企業,應該尋找合作伙伴,探索、開發新的大洋性漁場,搞好外海捕撈生產。根據規劃,到2015年,煙臺將有望實現遠洋捕撈產量10萬噸,到時,將主推煙臺建成我國遠洋漁業北方基地。
漁業發展空間減少,多種方式發展海水養殖 在規劃上,煙臺近海海域功能定位由傳統漁業轉向濱海旅游、港口航運和城市建設,漁業發展空間大幅度減少。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科長王宏亮說,煙臺正在以多種方式發展海水養殖。在區域布局上,堅持陸地工廠化、灘涂池塘、淺海及海底、深海養殖依次展開,把煙臺建成全國重要的海珍品增養殖基地。
陸地工廠化養殖,主要是穩定現有186萬平方米養殖規模,重點發展名貴海水魚養殖。灘涂和池塘養殖,充分發揮煙臺市30多萬畝灘涂、池塘的發展潛力,重點發展文蛤、雜色蛤、對蝦等品種,擴大集約化養殖規模,提高集約化養殖水平。
淺海養殖,穩定現有筏式養殖規模,增加藻類和鮑魚等海珍品養殖,積極探索養殖新模式,提高淺海養殖產品的規格質量。海底增養殖,重點建設北部沿海8大人工魚礁群,發展30萬畝海參、鮑魚等海珍品增養殖。
深海養殖,重點開展網箱養魚和海洋牧場建設,積極推廣深海網箱養魚技術,在長島北部等適宜海區擴大養殖規模,建立深水網箱養魚基地。充分發揮萊州灣、丁字灣“天然牧場”的優勢,擴大魚、蝦、蟹等的人工放流增殖規模。同時,規劃適宜海區,在海底大規模增植藻類,營造百萬畝“海底森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