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放甲魚野性足,很兇猛
蘇州人吃東西很講究,“不時不食”,到什么季節吃什么菜。菜花甲魚是當季美味,和以往野生的不同,如今菜場所售甲魚都是人工養殖的。不過同樣是養殖甲魚,分別卻很大。大棚養殖的甲魚六個月就可以批量上市了,野放甲魚卻至少得等三年,兩者的質量也可想而知有高下,市民選購時需要多只眼。
養殖甲魚 市場上主要有三種
在眾多水產品中,甲魚向來身價不菲,也一直是宴席上的主菜。較高的經濟價值,讓越來越多的養殖戶瞄準了這一商機。記者從水產畜牧部門了解到,目前甲魚養殖大致可以分三種,分別是大棚甲魚、野放甲魚,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半溫室半野放甲魚。
大棚甲魚,也叫溫室甲魚,就是從甲魚蛋孵化到最后成品上市,全程養在溫室大棚養殖池里。養殖池里水溫一直保持在30度左右,養殖密度為每平方30只,養殖密度相當高。由于每天吃人工配方飼料,再加上養殖溫度較高,所以這種甲魚的養殖周期較短,有經驗的養殖場只需要六個月,就可以批量上市了。
不過也因為養殖密度高,溫度高,池水里細菌很容易滋生繁殖,所以養殖池要定期換水,同時做消毒。換水的過程中,甲魚相互之間會抓傷,所以有的養殖場會喂食一定量的抗菌素。
野放甲魚則是養在露天池塘里,盡量模仿野生環境,也會投放少量餌料。這樣的甲魚生長比較慢,一般情況下,甲魚苗投放下去后,至少三年以后才能有收成,而且因為野外放養人工控制比較困難,所以同一批投放的甲魚生長速度也不一樣,有的已經長到一斤左右了,有的還只有四五兩,上市前需要分選。養殖時間長,養殖環境也好,這樣養出來的甲魚質量也比較高,當然價格也非常高,僅次于野生甲魚。
半溫室半野放甲魚則是前半程養在溫室大棚里,后半程轉到露天池塘里上個“進修班”,這樣做既可以縮短甲魚的養殖周期,也可以控制存活率。因為小甲魚比較弱,一從蛋里孵出來就直接進池塘,很大一部分會在生存競爭中被淘汰,比如氣溫太低被凍死,搶不到食被餓死,被鷺鳥等天敵吃掉等。在大棚里把小甲魚養到半斤以上,再轉到露天池塘里,不僅死亡率可以大大降低,甲魚質量也會在后期養殖中得到提升。
野放甲魚 很機警很兇悍
上世紀90年代,蘇州不少地方開始養殖甲魚,以大棚溫室養殖為主,因為這種養殖方式占地小,易掌握,見效快。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漸漸有實力的養殖場,開始采用野放養殖。
位于太湖西山島的大成農業,是蘇州較著名的現代農業園,其中水產養殖一塊,便以養殖野放甲魚為主。
“農業園的水系全部貫通的,有近千畝水面,只在最外圍砌一道矮墻,防止甲魚爬走。”指著四通八達的水網,農業園負責人楊雪平介紹說,大成農業園甲魚養殖開始于2009年,一期在中心島周圍的荷花水域中養殖了第一批10萬多只中華鱉,到今年正好是第3年。前一階段,農業園開始試著捕撈。“這些甲魚野性很足,非常難抓,得用地籠網。”從試捕情況來看,有大有小,大的一斤以上,小的才四五兩,和預計情況差不多。大的被篩選出來集中到一起等待出售,小的則被扔回塘里繼續養。
跟著楊雪平在養殖區兜了一圈。甲魚的體色和泥土差不多,爬在土墩上曬太陽的甲魚,輕易很難被發現。不過就算遠遠發現了,也別想走近它們。還隔著二十多米的距離,看到了正曬著太陽的甲魚,剛想走前幾步,小家伙們便“咻”的一聲躥入水中,非常機警。
大甲魚如此,小甲魚也不含糊。在幾片小甲魚較集中的水域,記者剛走進池邊,隱在水草或岸邊的小甲魚,便紛紛扭動著小身子往水里逃。
工作人員帶著記者撈起一個地籠網,里面大大小小鉆進了幾只甲魚,其中最大的一只達到了一斤以上。和菜市場里“老老實實”的甲魚不一樣,這只甲魚野性十足,拼命掙扎,張著大嘴一副擇人而噬的兇勁,讓人敬而遠之。拿著一根樹枝逗逗它,它一口就咬住,然后脖子拼命往回縮,一點都不松口,力氣還非常大。直到工作人員把它放回水中,大家伙才松開口,然后迅速逃離,向水塘深處游去。
品種不同
吃口也不一樣
品種不同的甲魚,吃口也不一樣。資深水產養殖戶張建忠說,目前甲魚品種很多,蘇州大量養殖的主要有日本鱉、臺灣鱉、泰國鱉、美國珍珠鱉,相對來說,這些鱉種是經過專家多年選育而出的品種,具有成長快,抗病性高等特點,比較適合人工養殖。其中如日本鱉,技術成熟的養殖場,當年7月的種苗,養到第二年的10月,最大的可以養到3斤以上。
大成農業養殖的都是中華鱉,是地產品牌,相對來說成長周期最長,投資回報最慢。但甲魚這種水產品,不養到一定年份,吃口就是差。中華鱉雖然養起來很慢,但養成以后吃口是最好的。
“2010年和2011年,我們又分兩次投入總共400萬只小中華鱉幼苗。”楊雪平說,光從數字上計算,養殖密度不低,但事實上,放進去幾百萬只甲魚幼苗,能有三四成長成一斤左右的成品甲魚,就非常不錯了。“御冬,覓食,躲避天敵,可不是每只小甲魚都能做得到的。”
楊雪平說,西山島上生態很好,經常有灰鷺白鷺飛來覓食,兩三枚硬幣大小的小甲魚,是它們的最愛,一天時間一只鷺鳥就可以吃掉十多只小甲魚,為減少損失,農業園只能派工作人員守在小甲魚相對集中的水域,看到有鷺鳥來,就趕走。在這種環境里存活下來并長上三四年的甲魚,機警度能都很高。這三批鱉形成了一個成長梯隊,以后就可以持續供應市場了。
選購甲魚
注意皮色和爪子
如何鑒別大棚甲魚和野放甲魚呢?張建忠介紹了幾個小方法。
他說最明顯的就是看甲魚的活力。野放甲魚活力十足,用手捉起它的時候明顯能感覺到它的力氣很大,而且這種甲魚很兇,會拼命地想回頭咬人。把這種甲魚四腳朝天放在地上,它用頭一頂就翻過來了。大棚養殖的溫室甲魚則明顯一副“死氣沉沉”的樣子,抓在手里一動不動,或者掙扎的力氣很小,行動很遲緩,一點攻擊性都沒有。
另外從外表來看,野放甲魚自然光曬時間足,皮膚看起來很光表,有自然的光亮。大棚甲魚則皮膚顯得灰突突的,沒有光澤。
選購甲魚時,還要多注意甲魚的爪子。大棚溫室養殖的池子多為水泥池,甲魚爪子磨損都很厲害。自然野放的甲魚養在水塘里,爪子很漂亮,磨損度也不高。
至于如何鑒別純野放和半溫室半野放甲魚,張建忠也說這個難度比較高。同樣一只野放甲魚,有品牌的和沒品牌的,肯定前者要更有保障一些。
另外,業內人士也介紹了一些鑒別甲魚好壞的方法。就是看甲魚肚子顏色,如果是以白色和粉紅色為主,一般就是溫室養殖的甲魚,因為室內生長環境單一,所以色素沉著較少。切開鱉的四肢,根據基部脂肪的顏色加以區分:脂肪呈金黃色為上等品。純野生和在外塘吃魚、蝦長大甲魚的脂肪就呈金黃色; 脂肪近乎白色或灰白色者為中等品,人工放養的鱉大多用配合飼料飼養,一般屬此類;脂肪呈褐色、土色,甚至變硬并伴有惡臭者為下等品,僵鱉和病鱉有這種情況。
年份越久的甲魚,越不易燒爛。如果一燒就爛,多半是當年生的。
張建忠透露說,野生、野放甲魚,肚皮和四肢基部會呈現自然的黃色,但目前市場上有一種“黃油甲魚”,也是黃色的,一般人很難分別。這種黃色是飼料里添加了特別配方,讓甲魚肚皮表面看起來黃黃的,但這種甲魚燒湯,湯色不黃。
相關鏈接>>>
菜花甲魚:甲魚屬爬行冷血動物,10月底冬眠,翌年4月開始尋食。以前沒有養殖甲魚,野生甲魚要到4月菜花開時才會出動,才能捕捉到,而且經過一冬的生長,此時的甲魚最是肥美,所以蘇州人有吃菜花甲魚的傳統。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