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南美白對蝦養殖成功的困難在逐漸提高,需要改變養殖思維及技術。
文/ 廣東海大集團 葉嘯川 羅然海
2011年讓我們不輕松,放苗、排塘、再放苗的怪圈依然縈繞。面對現在的對蝦養殖環境,我們應該并有必要對自己原有的養殖技術進行一些有效調整。筆者現將有效應對當前養殖形勢的方式方法及經驗加之總結介紹,希望能為廣大對蝦養殖戶提供一些開拓思維的素材。
一、“鹽度曲線”理論
去年南美白對蝦老化養殖池塘多,會出現養殖不佳的情況。基于這種養殖形勢,某養殖客戶也自行總結了對付惡劣養殖環境的方式現分享如下:
該客戶養殖池塘條件一般為5畝左右的土塘,但其取水方便,海水淡水都較為充足,周圍養殖較少,很難產生塘塘之間的交叉感染情況。該客戶應對目前養殖狀況的方法除了一般的調水、底改做法外,最大亮點就是在整個養殖過程中鹽度的把握。
養殖前期,池塘經消毒后進15‰海水1.2米左右,一次進水保持20天左右不排水,目的就是降低1-7天放苗的危險系數。肥塘、放苗,然后在蝦苗完全適應養殖水體后(大概15天左右),開始逐漸注入淡水對養殖水體進行淡化,此步需要保證在30天之前淡化至3‰左右。淡化至此鹽度的目的就是應對30-40天左右的對蝦生理生長的又一危險期。此期不但要保證水體鹽度,還要保證飼料的質量和足夠的供應量,調好水質,保持清爽。做好以上兩步順利保證度過對蝦養殖前期排塘的情況。
考慮到對蝦生長蛻殼等一系列生理活動對鈣的需要,及始終避免海區藻類群體對對蝦養殖的影響,需要在度過30-40天危險期后進行海水注入,調整池塘鹽度。經驗表明,后期養殖水體鹽度保持在7-8‰左右時較為理想。此鹽度不但不會造成水體鹽度不夠對蝦蛻殼固殼困難的問題,還能屏蔽海區中正常藻類的生態形式減少時對對蝦的影響;并且海水的注入也可以根據池塘的藻相情況協同進行,有利于藻相的把握。通過此種及其它方式的運用,在周圍排塘空塘等嚴重的情況下,對蝦依然穩定生長。現已50-60頭左右,預計產量約2600斤/畝左右。
經典做法:根據對蝦生長不同時期,全程把握養殖水體鹽度變化:放苗15‰→前期(20-30天之前)3‰→中后期(40天以后)7‰-8‰。
需要條件:池塘有方便和安全的海水和淡水取水來源。
二、“過程清底”理論
2011年初,海南樂東昌化區域出現一定的排塘情況。問題池塘多為放苗10-40天之間,所出問題的蝦體沒有典型疾病的征兆,僅有肝胰腺出現發黃糜爛等情況。蝦塘共同點多有水難肥,不宜把握,蝦上料較慢,部分底部出現嚴重的“青苔”(水綿),問題發展較慢等癥狀。針對問題的解讀,眾說紛紜,各有側重。有的說是弧菌病,有的說是病毒病,有的說是赤潮……
聯系現階段氣候的變化,清底理論得到了現實當中的檢驗。其表明,該問題的誘因就是反復無常的天氣變化,導致養殖過程中難以肥水,肥后水體難以維持易倒藻,使得在養殖過程中出現不斷肥藻、倒藻的特殊怪圈,最終使得池塘底部出現厚厚的一層死亡藻體。隨著氣溫的上升,其死亡藻體層會出現厭氧分解,釋放出大量的有毒物質。如果該層在部分分解表層被打破后,上浮水表面的只要及時清除問題不大。但如果出現該層物質無法上浮,有毒物質緩慢釋放的情況,池塘出現排塘的幾率異常高。再者氣候的異常變化也可引起海水當中整體藻相的變化,使得鞭毛藻等有害藻類大量滋生。這種情況也加劇了問題的發生。
還有部分池塘出現大量“青苔”滋生。“青苔”的出現多是因為池塘進水過早。“青苔”有了一定的孕育時間,放苗前的肥塘更是為青苔的快速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青苔”爭營養、溶氧,遮光線等的影響下,池塘中的藻類難以生長。隨之出現肥塘塘不肥,繼續肥塘的一個怪圈。最終出現“青苔”的旺盛生長和藻類饑餓死亡的情況。同上,多次的肥塘,多次的藻體死亡沉淀,使得池底出現了厚厚一層有機污染層,為對蝦的生長帶來了非常嚴重的隱患。“青苔”的存在也影響了對蝦對飼料的攝食。長期持續積累就會出現嚴重的對蝦疾病和死亡,最終導致排塘。
而針對此種問題的處理措施應及時跟蹤觀察,及時清除底污。清除底污的方式可分為兩種:生物方法與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就是發現養殖池塘底部有大量藻體死亡層后,及時向池中潑灑改良底質的有益菌群。快速分解沉淀物表層膜,打破底部污物的整體性,目的是促進其分解,快速上浮。然后及時潑灑腐植酸鈉等絡合物絡合沉淀污物,從底部排出,或人工將其撈出清除干凈。底污沒有了,隱患不見了,對蝦養殖自然也就無憂了。
另一種物理方法是人下池塘使用推耙或其它工具將厚厚的底污層推碎,打破其本身的整體性格局。然后潑灑腐植酸鈉等絡合沉淀用藥物,將浮起的污物沉淀至池底,并及時開閘排出。同樣污物排除了,威脅也就沒有了。養殖自然也就穩定了。這兩種方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都見到了確切的效果。
如果有同種情況的池塘,此種方法值得一試。
經典做法:觀察天氣變化,及時了解池底情況。發現有機污物及時清理,防止隱患暴發。方法有二:一是生物活菌分解和清除;二是物理介入,打破有機層格局,清除污物。
需要條件:池塘最好為膜底或泥沙底質,人員肯吃苦。
三、“封閉”理論
這兩年養殖情況不佳,大家感到水難調,藻難肥,底難控。出現這些情況主要是海區因生活和養殖污水導致的富營養化。海洋水體本身營養元素缺乏是其生態體系發展的瓶頸,由于營養的缺乏,其水體內的生態體系較為簡單或根本沒形成系統的生態體系。所以原有海水直接或沙濾后即可被納入養殖池塘,通過人為定向的肥水即可形成對養殖動物有利的生態體系,甚至在整個肥水和調水過程中水體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而是所有生物一起生長。對養殖動物有用的就被養殖動物所利用,沒用或起負面影響的就會在達到一定程度——影響養殖動物之前,可通過換水或調水而無法繼續發展。這樣就形成一個可控的、對養殖動物有益的生態條件,即做到養殖水體的生態條件由簡單到可控,并且養殖的情況良好。
海區海水受到富營養化污染之后,擺脫了生態發展瓶頸,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生態體系,尤其是藻類和微生物體系。池塘中所納入的海水或咸淡水不光是海水,還有海區的水體小生態體系。一經肥水,水體中的生態體系會由復雜變得更為穩固,更加完善。但往往水體中會有某些原有體系生物,不能被養殖動物所利用或有一些負面影響,而無法為養殖動物提供一個較好的養殖環境。結果就是原有養殖技術(肥水、調水和控制藻相等)一邊進行,水體生態體系則反方向發展,養殖動物受到的影響會越來越大,直至養殖失敗。原有的養殖技術體系就如走進了死胡同,同樣的技術方法卻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結果。這讓養殖朋友們感到無法接受。
這就是“封閉”理論實施的客觀基礎。通過消毒和黑暗處理將水體中的生態體系打破,將其模擬回到海區富營養化之前的狀態,即人為的在海區及池塘之間形成一個“封閉墻”。通過這樣的做法,養殖人員對所納入的水體就比較熟悉,自身原有養殖技術的實施也比較得心應手。
經典做法:對海區引入的海水進行消毒和黑暗處理,打破原有水體生態體系。人為營造適合于養殖技術開展和養殖動物適宜生長的水體環境。
需要條件:養殖面積較大,有專門的消毒蓄水池,敢于技術和資金投入。
南美白對蝦現已成為海水養殖的主要品種,養殖也已開展有10多個年頭了。產業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但對蝦養殖的環境卻在不斷惡化,有生活污水污染的原因,有南美白對蝦養殖自身污染的原因,有氣候的原因,也有池塘老化的原因。總之,南美白對蝦養殖成功的困難在逐漸提高。而若我們的養殖技術穩步不前,原有養殖思維不轉變,那等待我們的就只能是怨天怨地的失敗痛楚。
不進則退,不論原因如何,只要養殖朋友能把握養殖困難,不斷督促自己提高養殖技術應對局面,時時刻刻都將走在客觀條件改變步伐的前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