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昨日,本報報道了惠安縣小岞鎮東山海域養殖區的鮑魚大批量死亡,養殖戶損失慘重。當地政府表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赤潮引起。這幾天,福建省的莆田、連江、霞浦、福安等地相繼發生赤潮現象。那么,為什么會發生赤潮,養殖戶如何防范赤潮所帶來的影響呢?記者采訪了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人士。
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微藻、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體變色或對海洋中其他生物產生危害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赤潮并非總是紅赤色的,它有可能是粉紅、茶色、土黃、灰褐、綠色、白色等。據市海洋與漁業局環保科洪科長介紹,近10年來,我市每年監測發現到的赤潮次數不會超過3次,其中2010年有3次,較為頻繁。2011年,泉州海域內沒有發現赤潮。
5-6月是福建沿海最可能發生赤潮的時期。“赤潮的形成、流向與當地海域的構成、水流向、風力都有很大的關系。”洪科長說,有可能這一帶海域發生了赤潮,但這些海水流到附近海域后,因產生赤潮的部分因素發生改變,附近海域并不會發生赤潮。赤潮分為無毒赤潮,對人無害、對魚等有害的赤潮,有毒赤潮三類。赤潮對漁業的危害很大,有些赤潮藻類產生黏性物質,魚、蝦、貝呼吸時,黏性物質附著其上,致其窒息死亡。
“遷移下沉網箱可避赤潮。”據介紹,赤潮發生時,采取適當的辦法,可規避或減輕損失。赤潮區海水取水源的育苗場、養殖場應關閉取水,增加增氧設備。赤潮生物主要漂浮在海水表層,若急需用海水,需抽取深層海水。小范圍防治赤潮主要有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物理方法為遷移或下沉養殖網箱,用圍隔柵或空氣隔離、收集赤潮生物,提前收成養殖海產品。化學方法指用化學方式或化學藥品滅殺,其見效快,是使用最早、最多的方法,但需在海洋部門、專家指導下開展;生物方法主要是指以藻治藻,或以蟲治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