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中養魚?這是異想天開嗎?近日,以色列GFA公司將一種解決養魚場地理和環境受限的方法帶入公眾的視線。這種方法能夠解除地理和環境等因素對養魚場的限制,使養魚場無需更換水或使用化學用品便能在陸地上養殖魚類。GFA技術如何讓養魚場無處不在,使魚蝦在條件苛刻的沙漠中依然能夠健康成長?這種技術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產生哪些改變?
分解水體中有害物質是成敗的關鍵
遼寧日報:李教授您好!近日,以色列的一家公司研發出一種在陸地上養殖魚類的系統。該公司聲稱這種系統無需更換水或使用化學用品,就可以讓魚類在世界各地,甚至是距離海洋幾千公里的沙漠中生長。首先我們想請教您,為何在陸地上養殖魚類需要經常換水或利用化學藥品?
李秋芬:我們都知道,養魚需要投喂餌料。在魚類攝食餌料、吸收營養物質的同時,還會產生含氮的代謝廢物和糞便,未被食用的餌料也會留在水體中。養殖水體中氨氮、亞硝酸和有機物等污染物的濃度太高,會導致水質惡化,會對養殖生物產生毒害作用。如,當養殖水體中氨氮或亞硝酸氮濃度過高時,它們會將魚蝦血紅蛋白分子的Fe2+氧化成為Fe3+,這會抑制血液的載氧能力,影響魚蝦體內氧的運輸,影響重要化合物的氧化及細胞膜的穩定性等,從而造成魚蝦體內一些器官受損,嚴重時它們可能會因此窒息死亡。同時,水體中有機物濃度過高會引起細菌大量繁殖,其中的病原菌會引起養殖動物缺氧或發生病害。因此,傳統上需要定期換水將大量氮和有機廢棄物排到養殖水體以外,或使用化學藥物將有害微生物殺死,當然,這一過程中,有益的微生物也同時被殺死了。
遼寧日報:那么以色列這家公司的技術是如何解決上述問題的呢?
李秋芬:這家公司將GFA系統的貯水池注滿水并放入魚苗,然后加入GFA細菌,這些細菌會在水池里處理魚類產生的氮和有機廢物。這種技術一般被我們稱之為“生物凈化技術”,很多國內外污水處理和養殖業也在用,包括我們也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通俗地講,細菌要生長繁殖,就需要營養物質,但是不同的細菌需要的營養物質不同。反過來,不同細菌對同一種廢物的代謝能力也不同,而且一種細菌的代謝產物可以被另一種細菌再利用。
首先,技術人員要事先針對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物,篩選和培養出可以高效利用的物質,將其完全轉化為無害物質的一系列細菌菌種。
再通過試驗,確定養多少魚,需要投喂多少餌料,產生多少氨氮等含氮廢物和有機物,需要多少細菌在多長時間內分解掉它們。
最后,在養魚生產實踐中,精確投喂餌料和投放一定量的細菌組合。在理想化狀態下,這些細菌可將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有機物和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完全分解和轉化,生成的大量細菌會形成生物絮團,還可以作為魚類的補充食物被吃掉,這樣就形成一個零排放系統。這種技術的關鍵是菌種的篩選、搭配和用量控制。
遼寧日報:這項技術您認為會有哪些欠缺之處?
李秋芬:GFA技術應該說是目前很先進的技術,為解決內陸、沙漠等缺水地區的魚類養殖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之路。但我覺得,這種技術相對來說還需要較高的成本和嚴格管理的高效的養殖技術來配合才能實現。而且,有些海水魚類生長需要的海水環境,是很難通過人工模擬完全實現的。
海魚大規模內陸養殖目前時機尚未成熟
遼寧日報:我國目前處理魚類產生的氮和有機廢棄物一般采取哪些方法?
李秋芬:我國目前處理魚類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氮和有機廢棄物問題,一般用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種方法來解決。如采用絮凝、沉淀、過濾等方法除去大顆粒有機物,再采用生物流化床、生物濾池或人工濕地的方法除去氮和有機廢棄物。因生物凈化具有效率高、無二次污染、成本低的優點,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遼寧日報:能在內陸地區養殖咸水魚是科技的進步,那么我國是否會在近期大規模地應用這種技術項目?
李秋芬:利用GFA技術,在以色列等沙漠地區可以養殖咸水魚,但應用在我們國家,我們首先要考慮國情,考慮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以及在內地養海水魚經濟上是否劃算。剛才我說過,這種技術需要較高的成本,在目前的情況下,將這種技術大批量引入內陸地區,并不合時宜。
另外,我國海岸線漫長,沿海有廣大的土地和海域,可用來發展海水養殖業,滿足人們對海鮮的需求。所以大規模引入此項技術在內陸養殖咸水魚,從資源配置的角度講,反而是一種“舍近求遠”。
最后,我國的集約化海水養殖業還處于發展階段,也正在研究應用生物凈化技術,朝著無污染、零排放的環境友好型健康養殖的方向努力,目前我們還需要做更充足的技術準備才能大規模應用這種技術。
遼寧日報:解決了水體凈化問題,是否內陸養魚就會獲得大豐收?
李秋芬:水體凈化問題應該說不是我們內陸養咸水魚面臨的唯一問題,只是問題之一。要想在內陸養魚,還要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如溫度、鹽度的變化等,還有魚種的適應性、種苗的健康程度、養殖技術、養殖成本等一系列問題。
遼寧日報:生物凈化技術需要在水體中投放一定量的細菌,這些細菌在凈化水質、保證魚類存活的同時是否也會對魚類產生其他方面的影響?
李秋芬:并不是所有的水質凈化菌在凈化水質的同時,都會影響到魚類乃至食用者的健康。我們一談到細菌,往往會認為它們就是有害的,會引起人或動物的疾病。其實,細菌包括有益菌和致病菌兩類。只有含有毒因子且具有侵染能力的細菌,才能引起疾患。大部分細菌是自然界中參與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使有機物得以礦化。有的細菌 (如人類和動物腸內的正常菌群)不但不會致病,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生態占位、分泌抑菌物質等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所以,在使用生物凈化技術時,在篩選凈化菌種這道關卡,研究人員一定會做動物安全實驗,不會用魚類的病原菌凈化水質。
漁業生產與飲食結構未來可能因此改變
遼寧日報:您覺得這種技術如果能夠養殖咸水魚,那么其他種類的海鮮是否也有望得以生產?
李秋芬:從原理上說,應該也可以。只是所需要的菌的種類和量以及相應的管理技術會不同,但前提是這種海鮮要適合人工養殖。比如市場上常見的海水魚中、鯖魚、金槍魚、面條魚、帶魚、鱈魚,以及魷魚和烏賊目前都無法進行人工養殖。
遼寧日報:未來如果這種技術進一步發展,那么它將對我們產生哪些深遠的影響?
李秋芬:這項技術發展的空間是巨大的。如果這項技術能夠形成成熟的產業,成本大幅度地降低,那么未來它對生活的改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我們可以想象,這項技術會拓展內陸地區的漁業生產,改變內陸地區的農業結構。在海洋漁業資源日趨緊張的今天,有效利用內陸地區廣闊的空間養殖魚類,不失為一種另辟蹊徑的做法。以往內陸地區的人吃海鮮,需要經過長途運輸,不但鮮度下降,而且價格高,而應用這種新技術可以讓人們就近吃到新鮮、美味、價廉的海產品。
其次,這種技術還會對內陸地區人們的飲食習慣產生影響。遠離海邊的人也可以一飽口福,遍嘗海鮮大餐。人們的食物顯然會更加多樣化。
總之,這種技術將為我們的漁業生產提供更為廣闊的天地,使沿海漁業得以向內陸地區擴展,為人類提供更多優質的蛋白質,讓更多內陸的人吃上安全、美味的海產品,從而改善內陸人的飲食結構。
遼寧日報:這項技術還有哪些其他方面的意義?
李秋芬:這項技術的出現,還有更深的生態學和社會學意義,對發展生態系統水平養殖業,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可在此基礎上,發展更為完善的立體生態養殖,充分利用各營養階層,進一步提高養殖業的經濟、生態效益。而且可以避免在發展養殖業的同時,帶來新的環境壓力。這將大大促進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遼寧日報:感謝您的講解。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