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赤水鎮往東南方向出發,約10華里便到了位于大山深處的龍水村。在山間小道曲折前行時,忽然聽見前方傳來陣陣低沉聒耳的“哞哞”鳴聲,似群牛叫聲,勾起大家一片好奇之心。再繞過一道山溝,于峰回路轉之處,只見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山村和一大片網紗圈住的池塘映入眼簾。池塘里有木樁搭成的架子,上面爬滿了一只只體形碩大膘壯的牛蛙,蛙鳴聲此起彼伏熱鬧地交響著,打破了小山村的寧靜。在一片蛙鳴聲中,筆者見到了正在池塘邊攪拌飼料準備喂養牛蛙的陳彥義,饒有興致地問起他的牛蛙養殖經歷。
今年50歲的陳彥義是赤水鎮龍水村碰頭村小組人,個子瘦小,眉宇間透著一股質樸精干之氣。他曾讀過小學,擔任過龍水村委會會計,種了大半輩子農田,他心里卻不太安于現狀,總想找到一條更好的致富路子。2005年,他外出江蘇打工掙錢,2010年因身體不適返回家鄉,不想守著幾畝薄田度日的他四處尋找合適的致富之道。這一年,他在朋友的介紹下,了解到美國牛蛙投資小、風險低、易養殖、味道鮮美,市場前景看好,終于下定決心從事牛蛙養殖。為此,他只身前往廣東汕頭學習牛蛙養殖技術,憑著內心一股勤奮和闖勁,他白天在養殖場義務做幫工掌握實踐技能,晚上則如饑似渴地看書甚至自費學會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很快掌握了一整套牛蛙飼養和疾病預防管理技術,2011年3月他回鄉準備大干一場。
經過一番慎重考察和選址,他在碰頭村前池塘里確定好養殖場地,購進了紗網和排水管道,引進了120對美國牛蛙種蛙,買回了牛蛙專用配合飼料,開始了他的牛蛙養殖致富之夢。剛開始一切都還順利,至6月份,120對種蛙進入繁殖期,養殖場牛蛙的數量也隨之急劇增加,原先規劃好的1畝養殖水面已經容納不下這些小牛蛙,甚至還出現了因過于擁擠牛蛙之間互相“殘害”的情況。為此,陳彥義又喜又憂,喜的是牛蛙數量越多產量越大;憂的是必須迅速籌集資金調運飼料和解決養殖場地不足的困境。為了籌集資金,陳彥義不停地奔波,挨家挨戶向親戚朋友借錢,磨破嘴皮,終于籌足10萬元資金,將養殖面積擴大到3畝,調進了適合不同生長階段牛蛙的專用配合飼料。眼看著他養殖牛蛙獲得了成功,村里的鄉親們都爭著想養牛蛙,陳彥義則熱情支持鄉親們與他一起辦養殖,盡心盡力提供幫助,從養殖場選址、消毒預防、飼料進貨和牛蛙銷售等各個環節,無不悉心指導,一一把關,無償提供技術援助。如今,村民陳財良、陳長寶、付賢平、付賢忠、李院松等人也加入了養殖隊伍中,整個養殖基地規模已達到6畝,牛蛙數量已超過20多萬只。
談起牛蛙的“飼養經”,陳彥義顯得很老成:“養牛蛙只要水源條件良好,預防好腸炎和腦炎疾病,科學投放飼料,平均一斤飼料長一斤蛙肉那是沒有問題的!”在養殖基地的管理上,陳彥義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他把每片池塘水域用網紗隔成一塊塊小“養殖室”,將種蛙、剛孵出的小牛蛙和大牛蛙隔離開來分別集中飼養,根據牛蛙的生長需要分別投喂不同的飼料,這樣既節省了飼料成本,又可以防止大牛蛙吃小牛蛙,大大提高了牛蛙成活率和生長速度。經過他的一番精心飼養,如今養殖基地里的成年牛蛙體重已有半斤多重,可以上市了,陳彥義又將牛蛙銷售信息發布到網上,引得浙江、南昌、九江、鷹潭等地的客商紛紛前來訂購,市場行情暢銷。“現在牛蛙的市場價是6—8元一斤,我們只需賣上這一批10多萬斤牛蛙,就可以賺回投資成本。”陳彥義信心滿滿地介紹說,下一步,他還想辦起牛蛙養殖專業合作社,讓更多的鄉親們加入到牛蛙養殖隊伍中來,將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幫助更多的人養殖致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