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每年春末至秋初,魚塘溶解氧減少,魚因缺氧往往是先浮頭,而后窒息死亡。嚴重者一公頃魚塘死魚可達一噸以上。由于死魚漂浮于水面,稱為“泛塘”。
中國氣象局荊州農業氣象試驗站,曾與當地水產研究所共同開展了魚泛塘氣象生態因子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一般在魚泛塘前3天,出現高溫、高濕、低壓天氣,使魚池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研究人員成尚廉分析了當地泛塘溶氧量的臨界指標為:5月初至7月20日溶氧量小于或等于2.2mg/L,7月21日至8月31日溶氧量小于或等于1.5mg/L,9月前半月為2.2mg/L。而氣壓臨界指標概定為:5月小于或等于1005百帕,6―8月小于或等于1000百帕,9月小于或等于1005百帕。當然,如因投餌不當,水質變差,且耗氧量增大,也會有泛塘發生。
為了防治泛塘,一般采取增氧機或化學藥劑增氧。但筆者認為采取“魚鴨混養”的生物調氧的辦法,經濟實惠且無污染。
“魚鴨混養”為何不泛塘?起初人們誤解為是鴨子在水中活動,把空氣中的氧氣帶入了水中。多年試驗表明,魚鴨混養塘的溶氧量反而比對照單養塘低。這與溶氧量的飽和度有關。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水溫30℃以上的水中氧的溶解度為7.5mg/L左右,而中午與傍晚多達飽和狀態,有時可達12.52mg/L,由于群鴨在水中活動,共生塘里的溶解氧會向空中逸出。其過飽和度越高,逸出的氧氣會越多,加之高溫條件下鴨糞分解加快,耗氧也增多。
盡管魚鴨共生塘溶氧量偏低,但在6―9月未發生過一次泛塘,浮頭也輕微,即使最低溶氧量小到0.6mg/L,共生塘每月只有1次輕微浮頭,而對照單養魚塘平均每月浮頭4.3次,嚴重浮頭達1.7次。究其機理是,在溶氧較低的情況下,大氣壓偏低,各種魚集中到水體表層,表層溶氧量迅速下降,成魚因缺氧而出現嚴重浮頭,甚至窒息死亡,發生“泛塘”。
共生塘里鴨子常在水面活動,使塘水擾動調節了水溫,沿水體垂直方向的溫度遞減梯度變小,當冷空氣來后,不至于因上冷下暖使水體產生熱力對流,而引起塘底有害氣體逸出,對魚類造成危害。尤其是魚因受到鴨子的驚嚇只能在下層活動,從而較均勻的分散在中低層,使成魚在單位容積獲氧的機遇與數量相對增加。
共生塘活性強的水體,也可使漂浮于水面的有機質混濁物及有害物質氧化,并與含堿性的鴨糞相互碰撞增大而下沉,從而起到消毒沉淀、凈化水質的作用,魚鴨共生塘就是這樣防治了成魚泛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