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基本情況及初步分析
2012年5月份,全省 18個市縣監測到的具體病害情況如下:
羅非魚監測面積為9206畝,主要疾病為鏈球菌病、車輪蟲、假單胞菌病、水質污染及不明病因引起的疾病,平均發病率分別為32.5%、0.2%、0.16%、0.54%和1.08%;小瓜蟲病發病率為1%,無死亡情況。
對蝦監測面積為11946.1畝,桃拉病的平均發病率為0.48%,平均死亡率為0.32%;白斑病的平均發病率為8.37%,平均死亡率為0.49%;細菌性疾病的平均發病率為0.08%,平均死亡率為0.1%;病因不明導致發病的平均發病率為24.9%。
石斑魚監測面積為6760畝,隱核蟲病的平均發病率為0.14%;病因不明導致發病的平均發病率為0.51%;寄生蟲的平均發病率為1.18%。部分珍珠龍膽石斑魚出現“睡覺病”,東星斑出現“爛身”情況。
卵形鯧鯵監測水體600000立方米,腸胃發炎最高發病率為15%。
青蟹監測面積2000畝,無病害情況.
華貴櫛孔扇貝監測面積6436.2畝,無病害情況發生。
二、防治措施
(一)預防措施
1、加強水質管理。每5-10天監測養殖水質理化因子;及時換水,加注新水時應嚴格過濾、沉淀和消毒,注意增氧,定期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碘制劑等藥品進行消毒;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調理水質,保持良好的水體環境。
2、科學投喂,保證餌料新鮮無害,定時、定點、定量投喂,定期消毒投料臺;每15天左右拌料投喂維生素C、E和免疫多糖等,連喂3-5天,每天一次,增強養殖動物抗病能力,減少病害發生。
3、堅持每天巡查。注意觀察水質和養殖對象的活動與攝食情況,必要時可測定水體溶解氧、鹽度、pH值、氨氮和亞硝酸鹽等指標,及時發現容易發病的各種不良環境,盡早采取防治措施,減少損失。
4、海區養殖的,可適當降低養殖密度,或移到海水交換量大、水體環境相對穩定的區域進行養殖。及時處理死亡的養殖動物,防止病害擴散蔓延,避免動植物死亡腐爛時對水環境造成壓力。
(二)治療措施
1、羅非魚鏈球菌病和愛德華氏菌病
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對于已經發生嚴重病害的,要及時對水生動物無害化處理和環境消毒,防止病害進一步傳播蔓延;指導養殖戶加強養殖管理,合理放養密度,保持水質清新。措施如下:
(1)多排換水、消毒水體、施加微生物制劑改善水質和潑灑地質改良劑;多開增氧機,增加水體的溶解氧。
(2)投喂維生素C、E和免疫多糖類物質,增強魚體的抗病力。
(3)發病要及時治療,投喂抗生素阿莫西林和土霉素,連續7-10天為一個療程,用藥時選擇晴天進行。
2、石斑魚寄生蟲病
石斑魚寄生蟲病主要包括刺激隱核蟲病、車輪蟲病和指環蟲病,其治療難度大,容易反復,經常繼發細菌性疾病,對養殖造成較大損失。
建議采用淡水、福爾馬林200-300ppm溶液充氧浸泡魚體15~25分鐘(視魚的忍受能力而定),連續處理2~3天。同時按20mg/公斤魚比例投喂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投喂5~7天為一個療程,避免繼發細菌性病害。
卵形鯧鲹痔瘡病和類結節病可采用碘類消毒劑10ppm溶液充氧浸泡魚體25~30分鐘,適當使用中草藥預防疾病的發生。
3、對蝦疾病
對蝦病毒性疾病普遍發生,病原種類增多,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建議:一是排換水后使用強的氧化劑(二氧化氯、碘制劑)進行水體消毒,然后潑灑復合微生物來改善水體環境,開增氧機保持水體高的溶解氧;二是投喂維生素C、E和免疫多糖類物質,增強魚體的抗病力;三是投喂土霉素或阿莫西林等抗生素進行輔助治療,3-5天一個療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