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期,青島小麥島上堆放的數百條破舊漁船引起很多市民的關注,有人猜測漁船的大批報廢是和近海漁業資源減少有關,因此把小麥島稱作“漁船的墓場”。而據記者采訪了解到,這些報廢的漁船是嶗山區海捕業升級的一個縮影,而非近海漁業資源萎縮所致。
□ 本報記者 張欣
報廢漁船引市民擔憂
6月25日,有位青島市民在青青島社區上傳了數十張照片,照片上,成堆的廢舊漁船堆疊在一起,地點是小麥島碼頭。發帖者稱:“這里被稱為漁船的墓場,‘近海無魚’的尷尬使得這些小漁船埋葬在這里。”他的觀點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認同。
這位市民并不是第一個注意到小麥島上廢舊漁船的人,此前已經有人在網上發布照片,并表示了對青島近海漁業資源減少的擔心。
6月27日,記者來到小麥島碼頭,發現確實如網上的照片所示,小麥島上堆放了很多廢舊漁船,船體上都寫有“魯嶗漁”字樣,并豎著一塊“嶗山區漁船拆解工作辦公室”的牌子。隨后記者聯系了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該局漁政船檢處主任郭振勇告訴記者,小麥島上的報廢漁船大概有500多條,均是在嶗山區2011年3月啟動的老舊漁船拆解報廢工作中報廢的,將作為人工漁礁沉入海底,只是目前還沒有沉海!斑@批漁船報廢是出于安全生產的考慮,和近海漁業資源減少并沒有直接關系。”郭振勇表示。
從近海走向遠洋
王松忠是嶗山區沙子口的一名“船老大”,從事海上捕撈20多年。他告訴記者,去年嶗山區確實集中報廢了一批船,“每條船政府給了5萬塊錢的補貼,F在出海費用比以前高多了,一是工人的費用貴了,再是油價高了,現在養一條船掙不了多少錢!蓖跛芍冶硎舅膲毫艽。
2011年3月,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向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水產辦公室、各有關漁業社區下發了《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老舊漁船拆解報廢工作實施方案》,由區海洋與漁業局局長牽頭,對嶗山區“四姜一灣”及沙子口社區捕撈漁船、養殖漁船實施拆解報廢。12馬力捕撈船每艘補償5萬元,12馬力養殖船每艘補償3.5萬元,高于國家2萬元的補償標準。郭振勇告訴記者:“這些報廢的漁船有一部分已經不再出海作業了。根據國家和省里的政策,我們鼓勵漁民上大馬力漁船,發展遠洋捕撈,向遠洋要效益。小馬力漁船設備簡陋,出海的危險性大,而且跑不遠,造成近海漁業資源壓力大!
青島海洋漁業專家于先生也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說:“青島現在提倡小船換大船,因為小船性能差,只能在近海作業,F在很多嶗山和即墨的漁民都是自發組織起來買大船,幾條大船合伙出海,到遠洋海域捕撈。”
漁民和漁業都在轉型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嶗山區的城市化進程也在加快。目前,嶗山區的漁民集中在沙子口和王哥莊兩個街道辦轄區。沙子口街道辦的孫科長向記者介紹:“現在我們當地的三四十歲的漁民已經很少了,年齡大的漁民都有勞動保險,也不用再出海掙錢了。可以說絕大部分當地漁民都上岸,他們現在要么經營家庭旅館和商鋪,要么搞水產養殖和水產品加工!
2011年9月,新建的沙子口國家中心漁港投入使用,漁港岸線達1300多米,漁船停泊量從之前的300艘增至600—800艘。漁船上水、上油等,也可實現及時直接供應。其水產品交易量比原來提高兩倍,成為青島市卸貨量最大、避風條件最佳、停泊漁船最多的重點漁港。
于先生認為,大量報廢小漁船并非漁業資源萎縮的壞信號,而是海洋捕撈升級的信號!艾F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漁民也不必在惡劣的生產環境中冒險,真正從事捕撈的漁民確實在逐年減少。嶗山當地的漁民現在都成了船老板,雇工人出海作業,沙子口漁港投產以后,青島的漁業設施將來更是向產業化發展。而即墨的政策是上一條100馬力的大船,就報廢8—10條小船。跑得更遠、更安全是海洋捕撈的必然趨勢!庇谙壬表示,船只的出海量主要還是靠市場調節,利潤率高了船只數量和出海量自然會增長,反之亦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