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臺灣四季皆有生產金目鱸,主要養殖地區為云林、嘉義、臺南、高雄及屏東沿海地區與淡水養殖魚塭,養殖面積527公頃。業者估計,臺灣金目鱸魚每天內需量有10萬臺斤。金目鱸的銷售體型彈性極大,十多兩到十斤以上都可出售。近年外銷需求大,產地價格尚稱穩定。
文/ 臺灣《養魚世界》 鄭石勤 圖/ 劉瑞鴻 徐承堉
金目鱸成長快、抗病能力強、肉質細膩,普遍受養殖戶及消費者喜愛,為臺灣及東南亞地區重要之養殖魚種。金目鱸學名Lates calcarifer,俗名:尖嘴鱸、尖吻鱸、盲槽、扁紅目鱸,英文名:Sea bass、Asian seabass、Blind seaperch、Giant perch、Barramundi(澳大利亞)。金目鱸的眼睛為橙黃色,在燈光照射下,會反射出金黃色光芒,這大概就是金目鱸名稱的由來吧!
廣鹽性魚類
金目鱸為熱帶與亞熱帶的廣鹽性魚類,分布于印度洋至琉球海域,主要棲息于巖岸礁石與泥沙交匯處,常活動于半淡咸水水域,也會溯入淡水河川,主要攝食其它的小魚及甲殼類等動物。野生鱸魚的生長習性正好和鮭魚相反,鱸魚成魚在海中產卵,孵化后幼魚溯溪而上,在淡水溪流成長,成熟后再洄游入海產卵。
在早期,臺灣老百姓認為鱸魚對手術后傷口愈合有極大效果,因此價格比一般養殖魚類高許多,僅能在餐廳或宴客場所才能看到鱸魚料理。金目鱸池邊價最高曾達150元/臺斤,但隨著養殖數量的增加,國內消費市場有限,以至造成產量過剩問題發生,鱸魚價格曾經慘跌到1斤20-30元以下。現今的金目鱸已經成為普遍化的魚種,不再有暴利的現象,近年隨著國外市場的開拓,池邊價格相對穩定。
臺灣四季皆有生產鱸魚,因為金目鱸較不耐寒,主要養殖地區為云林、嘉義、臺南、高雄及屏東沿海地區及淡水養殖魚塭,養殖面積527公頃,嘉義以北的鱸魚品種以較耐寒的七星鱸為主。業者估計,臺灣金目鱸魚每天內需量有10萬臺斤,而且產量應該大于七星鱸。

金目鱸為雌雄同體雄性先熟型的典型性轉變魚類,于天然水域中,在3歲以前為雌雄同體,3歲以后,體重在3公斤時,雄性的精巢開始成熟,至年齡6-8歲,體重7公斤時,才開始轉變為雌性,性轉變的現象發生在雄魚排精之后。
十多年前劉瑞鴻成功地以自然產卵取代注射催卵,現在他已經是臺灣最大的金目鱸受精卵供應者,供應量占全臺6成。由于他的卵質量好、孵化率高、口碑佳,許多業者甚至遠從云林地區到高雄林園來向他購買魚卵回去進行孵化飼養。
劉瑞鴻表示,臺灣地區金目鱸的生殖季節較晚,產卵期為國歷4月到9月,臺灣孵化的金目鱸2寸苗在每年5-6月才能開始出貨,但養殖場在3月底就可以開始養殖,業者不愿空池浪費時間,因此2寸苗場會在年初時,自泰國進口10多天的金目鱸仔魚,在臺灣繼續養殖成2寸苗出售給養殖場。魚苗在培育過程中,即已經人工飼料進行馴養,所以養殖之金目鱸已可完全接受人工配合飼料喂養。
“金目鱸卵一公斤約有120萬顆卵,目前受精卵價格一碗5千元,年初的頭批卵可賣到2.5萬元。”劉瑞鴻說,頭批卵的做出來的苗可在當年年底收成,不必越冬,因此很搶手,價格自然較高。
除了臺灣本土的苗以外,業者也會自泰國引進孵化十多天俗稱“米粒仔”的金目鱸幼苗。由于成本比較高,因此泰國2寸苗價格通常比臺灣苗貴上0.5-1元。因為氣候及環境的因素考慮,早期嘉義一帶大部分放養泰國苗,高雄彌陀地區則是臺灣苗、泰國苗各半,屏東地區主要放養臺灣苗。但現在已經沒有明顯的界線了,各地都有放臺灣苗及泰國苗。
目前臺灣約有5-6場做金目鱸受精卵供應市場需求。據業者估計,國內每年大約需要3千萬尾以上的金目鱸魚苗。
劉瑞鴻說,卵質好的話,1公斤卵可以培育出1百萬尾米粒,受精率達95%以上。“曾經有一個寸苗場,下了10公斤的卵,做出的米粒賣了2百萬尾,剩下幼苗的繼續飼養到2寸還有3百萬尾。”
金目鱸的成長速度極快,受精卵孵化養到白身約需15天;白身到2寸約30多天,2寸到上市菜魚(14-15兩、500余克)4個多月(淡水養殖),咸水養殖約半年,視水溫、餌料及鹽度而定,飼養3年體重可達4-5公斤。
定期過篩避免殘食

金目鱸受精卵

剛孵化金目鱸稚苗


少見的黃化金目鱸

金目鱸魚苗
由于金目鱸仔魚成長速度極快,生性兇猛,個體差異大,殘食情況嚴重,所以需要經過“篩魚”的動作,避免魚苗間殘食。劉瑞鴻說,部分魚苗會長的特別快,所以體長6公分前,每隔4-5天便要過篩。為此,養殖金目鱸時通常需要有兩個以上的魚塭,以便篩選后的依體型大小分池飼養。
過篩時,業者先在養殖池里放置一具集魚網并架設長方形的袋網,再以人力驅趕及漁網圍圈的方式圍捕仔魚。將仔魚放至袋網后,以撈具將仔魚放置在篩具上,透過來回搖晃篩出體型較大的魚。
一般圍網捕捉的程序約要進行兩至三次,篩出體型較大的金目鱸將移到別池飼養。
金目鱸換池飼養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篩選魚只,使池內飼養魚只體行大小相同,避免殘食情況發生;二是因應池水水質變差;三是仔魚在越冬時需移至水質良好且水深較深的池子,以便安全度過冬天寒冷氣候。
業主指出,金目鱸體型相差三分之二就會有同類相殘的現象,一旦習慣掠食小魚后,會恢復食肉的本性,日后再也無法馴化食用人工飼料。未經過篩篩的金目鱸魚苗,體型差距可達三倍以上。如果養殖池里有幾只體型明顯偏大的金目鱸,每天就可以吃掉許多小魚,造成極大的損失。
養殖金目鱸適合的水溫為25-27℃,鹽度由淡水到28-32%都可以,主要以淡水及半咸水養殖占多數,純海水養殖例子較少見。早期都以下雜魚喂養,后來人工飼料才開發出來,剛開始用的是沉料。但是早期飼料會造成魚只掉鱗、斷喉及爛下巴等情況,經數年個配方改良,這些情況才獲得改善。如今金目鱸魚100% 使用人工浮料,既方便、產能高、質量又好。
目前金目鱸飼料每公斤售價約臺幣40-41元,一包30公斤飼料約可換40-46臺斤的魚肉,每臺斤肉的飼料成本大約26-30元,一般正常情況的飼養成本是一臺斤40元左右,看個人的條件及育成率。
主要疾病-虹彩病毒
金目鱸主要疾病有虹彩病毒癥、神經壞死病毒及鏈球菌感染癥等。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劉秉忠老師指出,入夏以后,剛入池的金目鱸幼苗常因虹彩病毒爆發,引起細菌性疾病共同感染,往往造成幼苗嚴重的死亡。
“感染鱸魚的虹彩病毒與石斑虹彩病毒類似,今年入夏以來已經造成石斑及鱸魚幼苗損失嚴重,有的場放養5-6萬尾魚苗,不消幾天,可能只剩下1-2萬尾。”劉老師說,育苗場通常管理良好,環境比較穩定,魚苗比較不會發病。魚苗一但經過搬運及環境的改變,加上入夏之際,氣候變化劇烈,產生緊迫,很容易就引爆疾病。
劉瑞鴻也指出,臺灣的金目鱸養殖業者通常一分地放養8千至一萬尾,養殖順利的捕撈時可達1萬臺斤以上,育成率近百分之百。但也有只收成1至2千斤的例子,有一個業者放3萬尾2寸苗,沒幾天所有的魚苗就全部消失的無影無蹤。
文獻指出,另一個常見的病毒性疾病是神經壞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本病除了由種魚垂直感染及病魚水平傳染外,也可以藉由食入帶原病毒之生物餌料及養殖池所使用的網具和桶子而相互感染。(Skliris GP,1998)
海水魚幼苗感染神經壞死病毒最早的紀錄是發生在1986年日本長崎縣(Nagasaki)日本鸚哥魚繁殖場,遭受感染的魚只死亡率高達90%以上,死亡魚齡大都為體長6-10mm魚苗及13-25mm稚魚。至今已有3個目10個科20余種海水魚遭受神經壞死病毒的感染。在臺灣以石斑魚、海鱺、金目鱸、龍膽石斑為害較深。引起海水養殖魚苗高死亡率,可達100%;水溫越高,病征出現愈快,死亡率也愈高,疫情于夏季達到高峰。(劉振軒,2002)
罹患病毒性神經壞死病病魚體色明顯變深病魚,呈現喪失平衡能力、模式性螺旋或翻圈泳姿,腹部朝上漂浮,1寸左右魚苗大量死亡,死亡率可高達100%。
病毒性疾病尚無有效治療方式,僅能從飼養管理著手改善病情,例如:(1)篩選無帶病毒種魚。(2)水質維持穩定并適度供餌,減少緊迫。(3)對動物性生物餌料進行監控及檢測。(4)確實執行洗卵及養殖用具、池水消毒,以降低環境中病毒數量。(5)防止鳥獸、野生水生動物及海蟑螂等機械傳播之媒介。(6)病死魚應妥善處理以減少疾病之傳播。
至于鏈球菌感染癥,是鱸魚、烏魚及吳郭魚等養殖魚類夏天最常見細菌性疾病,每年都會造成一定的損失。發生鏈球菌的魚池不容易完全治愈根除,在養殖過程中會一再的復發。鏈球癥所引起之菌種主要為streptococcus iniae及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目前鏈球菌感染癥仍可以用抗生素治療,減少池魚損失。《水產動物用藥使用規范》中許可使用的常用藥物有安莫西林(Amoxicillin)及紅霉素(Erythomycin)等。安莫西林50mg/kg日(每日每公斤魚體重50mg) 約為30公斤料中添加120-130公克(50% amoxicillin)連續使用5-7天,停藥期5天。紅霉素 50mg/kg日約為30公斤料中添加120-130公克(50% Erythromycin)連續使用 5-7天,停藥期30天。
外銷穩定成長

金目鱸加工廠-涌升海洋

金目鱸加切片-涌升海洋

每年夏季之前,臺彎養殖的金目鱸越冬魚都還偏瘦,養殖業者都會加緊催肥,盡早把魚養大出售,估計需要1-2個月的時間來催肥,也就是在5月下旬到6月起,金目鱸成魚才會有比較多的貨源;魚貨大出時內銷價可能就會受到影響,但是外銷因市場需求穩定,價格尚稱穩定,不致于受到大量出貨影響。
涌升海洋總經理徐承堉表示,在臺灣市場中常見的金目鱸有全魚及魚片,全魚一般體型在2臺斤以下,常見于桌菜用途。由于金目鱸成長快,大型魚也可以取魚片,用來煮粥、煮湯,以及做為火鍋食材,在臺灣鱸魚更是動手術后最受歡迎的補品。大規格金目大鱸魚價格較高,每臺斤可以賣到100元,池邊單價約是小金目鱸魚的2倍。
內銷魚的抓魚規格2臺斤以下,每次抓魚數量在數千斤,外銷魚2公斤以內的魚都抓,每次起捕數量在1萬斤以上。在5月份時金目鱸的內銷價68元/臺斤,外銷價58元。金目鱸外銷市場主要在澳大利亞,其次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及美國,以條凍及切片型式出口。
劉瑞鴻表示,這兩年金目鱸在回教國家也大受歡迎,例如印度尼西亞、文萊、馬來西亞及中東地區,當地消費者也偏愛臺灣本土種的金目鱸,體型較修長,泰國種的身形較短。金目鱸成魚每年產量有4,000至6,000噸,其中3分之2供內需市場,其余3分之1外銷歐美、日、韓,部分“間接”轉銷中國。據漁業署統計,在2009年以前,臺灣養殖的各種鱸魚年產量只有數千噸,2010年爆量到22,764噸。
國內鱸魚養殖數量的增加,與外銷需求擴大有明顯的關聯,有了外銷工廠相對穩定的收購價格支撐,養殖業者有利可圖,增養意愿明顯提升。
根據農委會統計,2007年臺灣冷凍鱸魚的外銷969公噸,2008年1,078公噸,2009年1,794公噸,2010年1,348公噸,2011年爆增到2,521公噸。截至6月的最新統計,今年前5月已外銷1,150公噸,為去年同期的3倍。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外銷數量理應不會低于2011年。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