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進賢縣三里鄉原是血吸蟲病重災區,在血防試點的推動下搞起養殖,變身“黃鱔之鄉”
“昨天剛賣了兩箱黃鱔,價格還可以。今年的收成還不錯。”金秋時節,正是進賢縣三里鄉雷家村村民雷加旺豐收的季節,湖里一箱箱肥美的黃鱔,預示著他辛勤的勞動將得到豐碩的回報。
曾是血吸蟲病重災區的三里鄉,因為地理位置偏遠、耕地少,人均收入普遍不高。5年前,在血防試點的推動下,人們將鄉里隨處可見的內湖利用起來,紛紛養起了黃鱔。如今,鄉里有近四分之一的農戶從事黃鱔養殖,年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
故事
貨車司機改行養黃鱔
傍水而居的三里鄉,兩邊環繞的是澄澈的鄱陽湖與軍山湖。但這個與水為伴的鄉鎮,卻曾是“談水色變”的血吸蟲病重災區,而且因生產方式單一、耕地面積較少,與富裕無緣。今日走進三里鄉,看到的是一片片養殖黃鱔的網箱,和一棟棟正在建設的小樓。
在三里鄉8000多名養殖戶中,雷加旺只是普通的一員。8年前,他以開長途貨車為生,年收入雖然不少,但高負荷的工作量令年紀漸長的他慢慢地有些力不從心。當時,看到不少鄉親養黃鱔發家致富,他也辭掉了貨車司機的工作,改行養黃鱔。
“剛開始什么都不會,就天天纏著鄉里的技術員問這問那,他也耐心地回答我,第一年收成就挺好的。”在自家的黃鱔養殖基地,雷加旺笑著告訴記者,“現在我家的養殖基地有20多畝,今年也許能賺到20來萬。”
從“零基礎”成為“黃鱔通”
以前的雷加旺,除了吃過黃鱔之外,對黃鱔的一切幾乎一無所知。但昨日記者在田邊見到他時,他如數家珍地介紹著黃鱔的習性和特點。“以前沒經驗的時候,黃鱔只要得了病我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死掉,現在飼料里拌入了防蟲的藥,黃鱔的死亡情況就改善了很多。”
對黃鱔如此了解,不僅因為鄉里經常開展的培訓和技術員手把手的指導,也因為雷加旺和妻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努力,以及對黃鱔如孩子般的愛。
每年從6月起,雷加旺忙碌的身影就會出現在養殖基地,7月投苗后他就更忙了。早晨5點多,他就和妻子來到湖邊為黃鱔換水。下午喂飼料時,他們要合作將500多斤小魚拌上飼料和防蟲藥制成黃鱔的“美食”,然后一勺勺一箱箱地喂給黃鱔。“看到它們吃得干干凈凈,心里特別滿足。”
“黃鱔還在長,一切就有希望”
雷加旺的養殖基地,只有寬廣的湖面和簡單的雨棚。看著湖里一箱箱的黃鱔逐漸成長,在岸邊守著的雷加旺總是閑不住,隔一會兒就要和妻子撐著船一箱箱地觀察黃鱔的生長。看著一兩不到的鱔苗歷經三個多月,長到二兩、三兩甚至將近三根手指那么粗的四兩,疲勞也就一掃而空。
養黃鱔收入高,投入和風險也不小。去年就是雷加旺收成最慘淡的一年,幾乎沒有什么盈余。“天氣干旱,湖里的水很少。黃鱔需要經常換水保持含氧量、維持生長密度,但當時換來換去還是那些水。很多黃鱔不是長不大,就是生病后成批地死掉。”損失慘重的他,第二年并沒有放棄他的黃鱔基地,而是更加投入。“總是有賠有賺的,但看著黃鱔長大真的很有成就感。只要它們還在長,一切都還有希望。”
賣黃鱔換來新車新房
雷加旺告訴記者,他現在養黃鱔的收入比當貨車司機時增加了不少,工作也相對輕松了一些,每年忙碌的時間大概也就半年。去年,他還為家里添置了一輛十幾萬的新車。
三里鄉副鄉長胡碧東透露,像雷加旺這樣因養黃鱔致富的農戶還有很多。“沿街在建或在裝修的房子,大部分都屬于這些養殖戶,他們還都買了新車。據我們了解,三里鄉的黃鱔養殖戶年均收入都能達到10萬元左右,不少年輕人都選擇夏秋季節回鄉養黃鱔,其他時候外出打工。”
發展
血防試點催生“黃鱔之鄉”
走在欣欣向榮發展大路上的三里鄉,很難想象曾經是個血吸蟲病重災區。據胡碧東介紹,2005年三里鄉被定為全國血防試點鄉,乘著中央、省、市三級政府對血吸蟲病綜合防治的東風,三里鄉開始封洲禁牧,淘汰耕牛,引入撫河水,阻斷鄱陽湖南岸外湖有血吸蟲的水源,在內湖圍擋安全水源,引導農民搞黃鱔養殖,大力發展特色水產業。
沒有資金,鄉里就主動聯系銀行給農民提供小額貸款;沒技術,鄉里花錢請來專家為他們進行免費的技術培訓。在政府的幫助和引導下,越來越多的農戶走出耕田,走向水產養殖。三里鄉的水產業也越做越大,年產值達到3億元。
2005年昌萬公路通車,也大大加快了這一產業的發展。而今每到10月,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的老板都守在鄉里調運黃鱔。三里鄉已經成為省內最大的黃鱔養殖基地,遠近聞名的“黃鱔之鄉”。在三里鄉養殖戶們的帶動下,不少周邊鄉鎮的農民也加入到養黃鱔的行列。
建起合作社促進養殖戶共同發展
雷加旺說,最近令他興奮的不僅是黃鱔正一箱箱地上市,還有他和鄉里80多家養殖戶共同建起的三湖特種水產養殖合作社正式掛牌,鄉里特批的辦公用地也在裝修了。“我們的黃鱔養殖越來越正規,越來越科學了。養殖和銷售總會遇到難題,但大家以后可以一起面對。”
胡碧東告訴記者,鄉里現在共有兩家這樣的合作社,為的是整合資源,以“擰成一股繩”的力量走向市場。“從買苗到銷售,合作社可以進行一條龍的服務。合作社還建了專門的凍庫保障黃鱔養殖時的飼料供給。平常養殖戶們也常坐在一起交流經驗心得,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記者 周西月 文 首席記者 萬勍 圖
政策+勤勞+技術
小黃鱔創造大財富
每個生靈都有他的獨特性,都有他不可取代的價值。如果不是在三里鄉親眼所見,誰能想到這里的一棟棟樓房一輛輛新車,都來自那一尾尾小小的黃鱔。
面對著變幻莫測的大自然,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總能在看似艱難的環境里,找到上天的饋贈。三里鄉的養殖戶們利用內湖多這一特點,向我們印證了這一點。
聽養殖戶們說,如果不是最早有村干部帶頭,有得天獨厚的環境,他們也未必敢投入上百萬養黃鱔。如果不是鄉里最初的鼓勵和補貼,他們或許還會觀望得更久。如果不是技術員不厭其煩地在基地里蹲點指導,面對突如其來的瘟疫時他們也許就放棄了養殖。
當政策與勞動形成了合力,環境再惡劣,一切或許也不像想的那么糟。這不,三里鄉的小黃鱔也創造了大財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