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連片的魚塘整齊劃一,魚塘四周都是斜斜的水泥護坡,塘里的增氧機歡快地轉著,激起陣陣浪花……這是記者10月11日在廣西欽州市欽南區犀牛腳鎮劉月思養殖場看到的景象。
去年廣西財政安排7000萬元資金對魚塘進行改造,如今已完成示范改造池塘近2.6萬畝,帶動低產池塘改造在20萬畝以上。塘改之后,同樣面積的池塘可以養更多的魚,增加了養殖戶的收入;另一方面,塘深了,水多了,養出來的魚更健康,群眾吃魚也更安全了。
養魚密度提高
養殖戶收入大增
“塘改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塘體增高后,養殖密度大了,以前平均畝產只有500公斤左右,現在保守估計在800公斤以上。”10月11日,在欽州市欽南區康熙嶺鎮的“謝德魚蝦養殖場”,現場管理人員石先生對記者說,當初建場時未經科學規劃,每個池塘建得參差不齊;經過多年的養殖,塘底有很厚的淤泥;池塘四周護坡是泥質的,不少地方已破損,滲漏比較嚴重。“每畝產量逐年下降,經濟收益也越來越差了”。
“去年,我們的養殖場被列入政府池塘改造項目,財政扶持138萬元,自己籌措279萬元,我們拿著這417萬元,進行池底清淤、塘堤硬化、變器壓及供電線路更新、增氧機添置、道路和進排水系統建設等。”石先生說,改造后,池塘深度由原來的1.5米提升到現在的2.5米,增加了池塘容積量,池塘四周護坡變成了水泥護坡,還專門鋪了一條1500米的進場水泥路,其他的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改善。今年預計產值在千萬元以上,比改造前新增產值300多萬元。
采訪中,養殖戶們均表示,塘改為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據北海鐵山港區養殖業主龐先生介紹,池塘改造后,放苗量增了一倍,產量、產值也提高了近一倍,“同時由于池塘保水性好,節水、節能效果明顯,綜合效益也出來了”。
魚蝦生存環境好
肉質結實品質高
在劉月思養殖場,業主張小華說:“以前我們這里只養蝦不養魚,塘改后,兩樣都能養了,生活在上面的是羅非魚,它們吃剩的飼料沉淀下去后,會被下面的蝦全部吃完,光是飼料費就省了不少。”
俗話說,好水養好魚。康佳龍農牧集團總經理朱冠華先生說:“由于池塘高了,水體多了,魚的活動空間就大了,它們的運動量也就大了,魚蝦的肉質更結實,吃起來口感更好。”
據了解,塘改之前,由于池溏淺、水不多、水質容易混濁,養殖戶會用一些酸石灰、漂白粉之類的調水劑進行清潔、消毒,這些東西用多了,會對魚蝦的品質產生影響;現在淤泥少,滋生的病害少,水質也變好了,用藥的頻率和數量跟著減少,魚蝦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由于池塘加深,水面拓寬,一些養殖戶開始養一些名貴的水產種類,收入也將水漲船高。朱冠華說:“塘改以后,我們放養了桂花魚、丁桂魚、中華倒刺鲃、脆鯇魚等,以前因為售價不菲,這些魚被稱為
"貴族魚
";而隨著養殖數量的增加,這些
"貴族魚
"的身價也將降低,到時普通老百姓也能吃得起了。”
水產發展潛力大
做好這篇水文章
“水產養殖不與糧食爭田地,又能讓群眾飽口福,所以必須要做好這篇
"水文章
"。”據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局長梁雨祥說介紹,廣西沿海和內陸分別有1000多萬畝的水域面積,目前開發利用率不到10%,且漁類品種十分豐富,像欽州、北海、防城港的大量灘涂,完全可以開發成萬畝連片魚塘。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對多樣化的水產品需求日益增長,不少人從喜歡吃肉慢慢地轉變到喜歡吃魚,而且水產品加工和出口形勢也越來越好,所以發展水產養殖的潛力十分巨大。
“深層次的意義,還在于它有利于推動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梁雨祥說。比如康佳龍集團的池塘改造后,一個生態漁業示范園區已初具規模,如今他們決定借助養殖場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旅游市場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做大這條產業鏈,擬投資3.5億元,進行生態養殖、休閑漁業與觀光體驗農莊項目開發建設,要打造一個大型綜合性旅游休閑農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