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東南亞的眼鏡蛇、我國東北的梅花鹿,與山上跑的野豬、水里游的娃娃魚,同在綦江區篆塘鎮一條山溝里“安家”。10月17日,記者來到該鎮發現,一條六七公里長的山溝,匯集了多個特色養殖項目,成為該區最大的特色養殖基地。
篆塘以糧豬型的傳統農業為主,在縣內籍籍無名。不過,最近幾年,特色農業讓其名頭響亮起來。
2008年,珠灘村的楊勛倫返鄉回家辦眼鏡蛇場。楊勛倫早年在廣東、廣西蛇場打工,學到了一整套養眼鏡蛇的技術。養毒蛇要求心理素質好,技術水平高,進入門檻不低。然而市場行情好,毒蛇銷售供不應求。
蛇場初辦時,當地村民都心驚;楊勛倫養蛇一年后算賬,養殖效益也讓當地干部群眾大吃一驚:一年養眼鏡蛇1000條,當年就凈賺10萬元。
對篆塘鎮的干部來說,楊勛倫的蛇場是個啟發:與其做“大眾”類的農業,不如搞特色化的“小眾”生產,不用擔心銷售問題,效益還不錯。而鎮內有一條七八公里的山溝,沒有任何工業污染,是發展特色養殖業的最佳“舞臺”。
在養殖眼鏡蛇的基礎上,篆塘加大特色養殖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現已有5個業主流轉鎮內幾百畝土地,發展特色養殖:預計到明年底,蛇場年出欄規模將達15萬至20萬條,產值1億元左右,成為全國最大的眼鏡蛇養殖基地。梅花鹿年養殖量保持在1000頭以上,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同類養殖基地;用“放養”方式養殖野豬,年出欄量超過1000頭;養殖娃娃魚、黃臘丁、青鲌、巖鯉等10多種中高檔特色水產……
為減少糞污對郭扶河的污染,從今年開始,鎮上還引進多家業主發展特色種植:500多畝的北碚榕、1000畝的普通園林綠化樹種、近千畝的蔬果基地。種植和養殖業的有機結合,使篆塘鎮郭扶河一帶20公里的區域被區里命名為“綦江區篆塘特色農業園區”。從去年以來,全鎮每天有二三百名農民工在養殖場、苗圃和蔬果園打工,日薪30至50元。同時,每年業主向農民支付的租金達40萬元。
目前,特產農業產業鏈還在延伸。根據鎮上規劃,珠灘村有條件的農戶將建農家樂,在魚梁村廟子樹等地建兩家五星級農家樂;同時,郭扶河沿岸還將建7公里長的人行步道。“有平時吃不到的‘野味’,四季可觀花、采果,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觀光產業很有‘錢景’。”鎮黨委書記陳衛翔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