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據人民網-環保頻道消息,近期發表的研究報告《漁業與糧食權》稱,“海洋攫取”,即國際捕魚船隊過于激進的工業化撈捕,已對發展中國家的食品安全造成了威脅。這些發展中國家應制定更嚴格的法規限制迅速增長的國際工業化捕魚船隊進入它們的領海,并鼓勵本土小型捕魚業的發展。
據路透社報道,報告作者、聯合國糧食權特派調查員奧利維爾.德舒特(Olivier de Schutter)指出:“‘海洋攫取’正在實實在在地發生著,它就如同人類對陸地資源的爭奪一樣,只不過沒那么顯而易見,也尚未引起大范圍的討論。”
德舒特表示“海洋攫取”包括危害小型捕魚業的不當捕魚協定、未上報的捕撈行為、入侵受保護水域或掠奪當地居民應有的資源等種種行動。
例如一些位于太平洋西部和中部的島國,其周圍海域可年產價值約30億美元的金槍魚(1約為6.25元人民幣,下同),但這些國家往往只能得到其中的6%,其余都被國際捕魚船隊所獲。同樣的,由于與歐盟簽訂了合約,西非沿海國家幾內亞比紹只能獲得在該國海域所捕獲魚類價值的2%。
德舒特說,一些沿海有國際工業化漁船隊駐扎的國家已經認識到了現狀并開始收緊捕撈法規。但由于工業化捕魚船隊的捕魚能力不斷增長,使得“海洋攫取”情況進一步惡化。這些船隊每年可從政府獲得約300到340億美元的資金補助用于新造漁船和購買燃油,從而進一步拉大了其與發展中國家本地漁業的差距。
德舒特建議人們應設法減少工業化捕魚船隊的捕魚量,并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管理海洋魚類。此外,氣候變化和污染同樣威脅著水產業的食品安全。
目前世界水產業的發展十分不平衡,其絕大部分集中在亞洲地區,這里的水產業總產值約占全球的88%。相比之下非洲和拉丁美洲同樣擁有巨大的潛力,但目前還未得到任何開發。德舒特認為人們給予漁業的關注少于農業,部分是因為在全球只有2億人從事漁業,但從事小型農業的則有15億之多。
報告指出,本地捕魚業平均消耗每加侖燃油所能捕到魚類的數量高于工業化船隊,因此更為高效。政府應該采取措施鼓勵本地漁業的發展,例如在水域中開辟專門的“人工捕魚區”。
根據報告,全球每年非法捕魚的數量約為1000萬到2800萬噸之間,其中730萬噸(約合全球野生魚類總捕撈數量的10%)由于不是原本的捕撈目標而被丟棄。
目前全球漁業年產量約為1.43億噸,其中9000萬來自捕撈野生魚類,5300萬來自飼養漁業。德舒特說,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飼養漁業需要進行擴張。在未來20年,人口的增長將使得人類對魚類產品的需求增加2700萬噸。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