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下,在四川南充市西充縣義興鎮吉家店村一處水塘邊,吉云霞正往水塘里投魚料。今年26歲的她是吉家店村的大學生“村官”。
“往水里添加的是無公害菌類魚料。連日來,氣溫有所回升,黃鱔的食量增加了。”交談中,吉云霞不時會扶一扶眼鏡。文靜的她話不多,可一說到鱔魚養殖,她卻變得能說會道起來,儼然是個專家。
2007年,吉云霞從西南民族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吉家店村,通過考試,她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
2011年,西充縣實施“鼓勵‘村官’自主創業行動”,吉云霞在接受創業培訓后,走上了創業的道路。經過分析她發現,吉家店村臨近國道212線,交通便利而且水源豐富,非常適合發展水產養殖業。于是,她把目光聚焦到有高收益的鱔魚養殖業上。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創業之初,吉云霞遇到了資金不足、技術匱乏等一系列難題。“有困難,不能退縮,必須勇往直前。”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鱔魚養殖基地建起來。她拿出自己的1萬多元積蓄,以及從親戚、朋友那里借來的1萬多元都投入到養殖基地的建設中去。她請來工人,將自家的水田改造成了4個池塘,隨后,又到南充市買回2000余尾黃鱔苗。可不到半年,買回來的黃鱔苗死了個精光。
這次失敗并未澆滅吉云霞的創業熱情。她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缺乏技術。她跑到縣城去,購買了很多關于鱔魚養殖方面的書籍和光碟,白天在村里忙工作,晚上回到家專心研究鱔魚養殖技術。并且,她還找到專家尋求幫助。專家通過化驗死鱔魚苗,告訴她,鱔魚苗抗病能力弱,如果其生長的新環境水質差、消毒不及時,就容易導致生病死亡。
掌握到技術要領后,吉云霞將自家的前院改造成水塘,重新養殖起鱔魚來。
“我不但掌握了如何控制水質和水溫,還學會了用黃粉蟲養殖鱔魚。”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反復摸索,2011年,吉云霞的養殖基地獲利2萬多元。
“2013年,我的養殖基地預計能產鱔魚1000多公斤。”說到這里,她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她說,2013年,她還準備養野豬,并帶動更多村民來發展鱔魚養殖業,走上致富的道路。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