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市場行情難以掌控的情況下,通過降低成本增加產出提高效益
吳建華是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燈二村草魚養殖戶,一個樸實、深沉而又思維活躍的資深行業人,當地村民都喊他老吳。
老吳二十年前投身水產養殖行業,1993年開始養殖羅氏沼蝦,1996年便開始養南美白對蝦,可以稱得上是國內對蝦養殖的先驅養戶。“我們那個時候養白蝦,蝦苗才30元/萬尾,養到60支/斤即可上市,大的可以養到25支/斤,每年都能賺錢。”吳建華回憶說。
十幾年的對蝦養殖,給吳建華帶來的不僅是賺錢,也不僅是養殖經驗,更是一種思維活躍和養殖理念。瞅準四大家魚的消費市場,老吳一邊養蝦,一邊投資養花鰱和草魚,并且在近幾年總結摸索出一套穩定獲利的“輪作+混養”模式。經歷過2011年草魚行情的紅火,也經歷了2012年水產養殖整個行業的低迷,在草魚養殖十戶有九戶虧損的大行情下,吳建華卻憑借自己的理念和模式穩賺不賠,成為白蕉鎮草魚養戶中的成功典范。
隆冬不寒,老吳魚塘唱晚。時至歲末,絕大部分養戶的草魚均已出塘,老吳的塘里卻還有一萬多斤魚沒有賣,但他已確定,今年的養殖已經賺錢。
“我們村1月初有6個草魚養殖戶干塘賣魚,5個都虧本,只有一個算是沒虧。”記者采訪到吳建華時,已是傍晚,老吳剛剛與鄰居吳國明巡塘回來。老吳告訴記者,由于行情太差,今年村里的草魚養戶基本都是虧錢,有一位養戶因是購買飼料時用的是現金,每包料比賒銷可以省下10塊錢,最后總共省下了一萬多元的差價,才不至于虧本。
“老吳的塘里還有魚沒賣完呢,現在已經是肯定賺錢了。”這時,鄰居吳國明搶先跟記者說,“而且,老吳賺的可不是節省下的飼料差價錢,而是多產出的魚錢和蝦錢。”吳國明的語調中透露著羨慕,同時也透露著佩服。見記者不解,吳國華呵呵一笑,接過話茬,向記者介紹起來。
魚蝦輪作 多魚混養
原來吳國華養草魚并不是簡單地只養草魚,而是有一套完善的草、鰱、鯽、鯪和對蝦“輪作+混養”模式。
老吳告訴記者,自己現在養兩個塘共16畝水面,其中一個大塘10畝,另一個小塘6畝。每年元旦左右,在10畝的大塘中放養規格為1-3兩/條的草魚苗20000尾、規格為980條/斤的鯽魚苗18000尾,同時放700斤規格為4兩/條的大頭魚和800斤規格為80條/斤的鯪魚苗。
到每年7月中旬,起捕大塘中長到約2斤/條的草魚約8000尾,可以出售給草魚養殖場做魚種。到9月中下旬,起捕第二批長到約3斤/條的草魚,同時起捕鯽魚、鯪魚和大頭魚。捕多少,賣多少。塘中剩余尚未長到規格的魚則等到來年1月份再捕一次。
6畝的小塘每年用作搭冬棚養殖南美白對蝦,到來年4月底,對蝦全部出塘,可獲得豐厚收入。然后,干塘消毒,重新進水,開始放養草魚水花進行標粗。6畝水塘共約放養13000尾,同時放10000尾鯽魚苗和10000尾大頭魚苗。鯽魚苗購進時約0.1元/尾,標粗到1-2兩/尾即出售,可賣到350元/擔(100斤)。大頭魚苗購進時也大約是0.1元/尾,標粗兩個月可長到2-3兩/尾,以1元/尾出售。這兩筆魚種生意又可以讓老吳小賺一筆。
等6畝小塘中的草魚苗標粗到中秋節左右,可長到1.5-2斤/尾。這時將小塘中全部草魚抓到10畝的大塘中養。大塘由于在7月份和9月份都出過魚,池塘載魚量已較低,這樣就更有利于新放入的大草魚種的生長。6畝小塘空出后則進行排水、改底、消毒,準備搭冬棚用作養蝦,等來年4月份又可進行新一輪循環。
“冬天溫度低,養草魚長得太慢,所以我搭冬棚養蝦;‘五·一’之后天氣熱,屬于對蝦病害易發的高溫季節,所以我換成養魚。”老吳告訴記者。
調水理念帶來高產
老吳十幾年的對蝦養殖經驗讓他總結出一個理念,不管是養蝦還是養魚,都要先養好水。所以,雖然已探索、實踐出一套穩定的養殖模式,但老吳對于調水從不含糊。
“除了注重曬塘、改底、消毒,我還會在養殖過程中適量應用一些效果可靠的微生態制劑,如三才星酵素菌等。”老吳告訴記者,他從去年3月份開始應用三才星酵素菌,除了作調水劑潑灑以外,還將其添加到飼料中喂魚,用量約為平均0.7斤/天/畝,分兩次摻拌到飼料中。
“應用酵素菌調水之后,魚基本上沒發生過病癥,而且最后養出的魚色澤也比以前好看。更重要的,我發現最后養出的魚塊頭大、分量重。同樣大小兩條魚,用過酵素菌養出的魚要比沒用過的要相對重一些。”老吳告訴記者,他去年養魚共投入80斤/包沉水料1950包,平均每包料長草魚38斤,與往年每包同品牌料長草魚30斤相比多長魚8斤。
老吳還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全年用酵素菌花掉3300元,假如按照每包料比往年多長魚6斤來計算,全塘就能多長草魚11700斤,若售價平均為4.6元/斤,就可以增收53820元,扣除酵素菌成本3300元,那么不算增產的其他魚和節省的防治病害的藥費,就可實現總增收50520元,平均每畝增收5000多元。
“今年草魚行情這么差,市場我們是管不了了,所以我就只能在減少飼料成本,增加產出上想辦法。若不是因為高產,我今年賺錢恐怕也難。”老吳開玩笑地說。
■行業人士點評
模式優越 載魚量可適度降低
點評嘉賓:東莞市凱得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高級水產工程師 蔡增山
老吳的“輪作+混養”模式很有優越性,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養殖塘面,實現了養殖周期中時空的最充分高效利用。同時在行情低迷時,使用酵素菌調水、飼喂,實現了高產和病害控制,保障了盈利。
但這個模式也有缺陷。池塘的水面和水深基本都為定量,在有限的水體空間中這種模式的池塘載魚量太高,基本時刻保持在4000斤/畝,這從生態理念上講是不合理的。建議適當控制放養密度,在池塘載魚量為3000-3500斤/畝時即擇機出魚,這將更有利于池塘中剩下的魚的生長,提高整體收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