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去年上海奉賢區蝦業生產又獲豐收,4.93萬畝南美白對蝦和羅氏沼蝦平均畝產378.4公斤,畝產值11214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1%和10%,連續第二年畝產值突破萬元,又創歷史新高。但由于土地水面資源制約,去年養殖面積減少8042畝,總產量和總產值分別比上年下降8.7%和5.4%。在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中,區農委分管領導和水產部門人員到水產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調研,尋求突破資源瓶頸、蝦業持續發展的途徑。
奉賢養蝦業占全市半壁江山。近年來,抓蝦業種源,在海南建立了蝦苗良種基地,在本區建立良種和蝦苗淡化馴養基地,全區使用良種蝦苗的面積占總面積30%,但大多數放養普通蝦苗,養殖方式以池塘單養為主,品種不純,病害時有發生,造成產量不夠穩定,成蝦規格偏小,影響了效益;蝦類加工業有較大發展,去年加工量1.2萬噸,其中地產蝦加工量9500噸,占總產量58%,如奉城鎮洲聯食品公司帶動4家蝦業合作社,通過訂單結成較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去年收購鮮蝦4000多噸,深加工各類花色蝦2500多噸,90%外銷到歐盟、南美、北非和俄羅斯、東南亞、中東等10多個國家,創匯1500萬美元。柘林海光蝦業合作社去年加工花色蝦1200多噸,產值比原料蝦提高一倍以上,社員共享加工利潤,平均年收入達5萬元。但加工企業大多規模偏小,技術裝備落后,其中精深加工僅占30%,大部分為塊凍蝦,銷售渠道窄、附加值低。
經過調查研究,奉賢區職能部門認為,要進一步發展奉賢的蝦業生產,不能依賴土地和水面資源的增加,必需走科技創新、轉型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的道路,下一步重點抓好“南美白對蝦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的實施,做好良種選育,進一步推進海南和本區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在本區再建一個年產10億尾蝦苗的良種基地;推廣健康生態養殖技術,加強標準化水產養殖場建設,擴大大棚養殖、蝦池套養、蝦菜種養等面積;健全病害綜合防控體系和產品安全監測體系;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加工企業,大力提高精深加工的能力。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