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水庫養殖以立體養殖模式多見,往往以養豬、鴨為主、養魚為輔,尤其是上一千畝的大水面養殖,魚的產量不高,養殖水平也比較低。高要養殖戶梁偉坤則不同。2012年,在一個1300畝的水庫里,他養出了年均畝產達2700斤的成績。這在千畝以上的大水庫里比較少見。
梁偉坤與其父親從事了多年的房地產業務。因為看好農業的發展前景,2012年年初投身農業,承租了位于高要市回龍鎮的尤魚水庫。梁偉坤主養草魚,套養鳙魚、羅非魚等品種。從2012年3月起,他先后三次投草魚苗共53萬尾,規格從3兩、5兩到1斤不等。養殖過程幾乎全程投料,而且搭配投喂高檔膨化料與沉水料。一年時間里,梁偉坤養出270萬斤大草魚,以及約80萬斤的鳙魚、鯽魚、羅非魚等雜魚。整個水庫共安裝46臺葉輪式增氧機,耕水機、耙水機各13臺,平均18畝一臺。雖然不及池塘養殖的安裝密度,但這在水庫養殖中的密度還是比較高的。
大型水庫一般拖網捕魚。因為拖網捕魚最少需要10個人操作,所以大型水庫養殖場并不經常捕魚,每年只有2-3次,有的只有1次。這使得大型水庫的水產養殖容易錯過好價格。
梁偉坤通過建造圍網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梁的圍網一共有兩個,分別是50米長,30米寬,加上吊魚臺,共花費大約15萬元。賣魚時,通過耕水機將魚定向引導到圍網里面。兩個圍網之間互相連通,穿過圍網之后,魚還會被引導到寬約2米的長方形網池(由尼龍繩制作)。魚進入網池后,養殖場工人將整條網池分段,然后分段捕撈。最后,所有的魚都會通過一個吊魚臺運上魚車。
每個圍網最多可以裝大約10萬斤魚,2個網箱就是20萬斤,每日供應量可大可小。比如,魚中每天需要2-3萬斤魚,養殖場只需第一批魚吊水3天,就能保證每天都有這么多魚供應。而如果魚中只需要三五千斤,在傳統的拖網捕魚情況下,大型水庫可能并不愿意賣魚,因為捕魚成本高。而圍網的方式,養殖場也能方便地供應。這使得他們能夠根據市場價格走勢隨時賣魚,贏利可控性更高。另外,傳統拖網捕魚方式容易傷魚。而采用現在這種方式,養殖戶可以將魚一條條抱起來,不怎么傷魚。
用拖網捕魚,捕魚隊按重量收費,草魚為0.3元/斤,鳙魚、鯽魚等雜魚為0.35元/斤。按梁350萬斤的產量,如果按此捕魚約需110萬元。而采用圍網形式,工作量減輕,養殖場現有6個工人就能夠完成。雖然每年需要花費不少人工,但1300畝水面本來就需要請這么多工人,實際上只需要在增加少量工資,就能夠節約在請捕撈隊情況下的大部分費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