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生態養殖是近年來在我國農村大力提倡的一種生產模式,它是指利用無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庫、江河及天然餌料,或者運用生態技術措施,改善養殖水質和生態環境,按照特定的養殖模式進行增殖、養殖,投放無公害飼料,也不施肥、灑藥,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本期《農村視野》為您展現我市各縣(市、區)在生態養殖方面的做法及成效,并提供一些養殖參考,以期給您帶來一些啟發。
一位下崗女工的生態養魚之路
山清水秀,花兒飄香,鳥兒穿梭。在流水潺潺的山塘邊上,一位中年婦女正往清澈的山塘里投放青綠的牧草,水中的魚兒在歡快地游動。這是3月25日上午,筆者在武平縣萬安鄉捷文村大山麓里的一家生態養魚基地見到的一幕。這位中年婦女就是該山塘的主人陳桂香。
陳桂香是武平酒廠的一位下崗職工,1989年下崗后,先后種過地,開過酒家。2005年春天,陳桂香去捷文村大山深處游玩時偶然發現這里的溪流清澈見底,一塵不染,溪的兩旁又是茂盛的青草,自然環境特好,她不禁怦然心動想到了靠生態養魚發家致富。
說干就干,陳桂香想方設法籌集資金100萬元,在這大山深麓建起了50畝的生態養魚基地。然而,從沒有養過魚的她,由于缺乏養魚經驗和技術,在選魚苗和防治魚病等問題上遇到了很多困難,第一年,魚大面積發病,養出來的魚也沒有別人養的個頭大。為此,陳桂香虧損了5萬余元。
為了學習養魚技術,陳桂香購買了大量的養魚技術資料,并多次請畜牧獸醫水產部門的養魚專家上門指導養魚技術。同時,她還虛心向本縣的一些養魚大戶請教。在她的精心管護下,她的生態養魚終于取得了成功。去年,該縣啟動了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陳桂香的生態養殖基地被列入其中。現在,她養殖的草魚掛上了含有網址、追溯碼、聯系電話等信息的小牌匾,走進了超市和農貿市場。據了解,目前,陳桂香的養魚基地共養殖生態草魚、鯉魚等四大家魚2.3萬多尾,年均產值30多萬元,純收入10多萬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