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浙江德清縣武康雙燕村糧食生產功能區是我縣首個開發稻鱔共生種養模式的生產功能區。近日,記者來到位于雙燕村長永畈的基地看到,在去年一年探索的基礎上,負責功能區開發的泰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今年將再投1500萬元擴大規模,提升畝產效益。
走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隨處就能看到幾臺挖掘機正在稻田里挖溝作業。泰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土根告訴記者,這里正在施工的是稻鱔共生隔離板溝渠改造工程。
“工人們挖的溝都要通過網箱養黃鱔,中間種上水稻,再養上一些黃鱔。”謝土根說,那水稻田里養的黃鱔和網箱里的黃鱔是有所區別的。網箱里的黃鱔當年養當年賣,而水稻田里的黃鱔要養上幾個年頭才能賣。
據謝土根介紹,在黃鱔池里種上水稻,養鱔肥田,種稻吸肥,通過這種混養模式,不僅病蟲害減少,而且種植水稻不需機耕、不施肥,僅需用少量農藥治蟲。如此一來,節工降本,稻米的品質也會大大提高,成為名副其實的無公害產品。
經過去年的實踐,泰豐生態農業開發公司已經摸到了稻鱔混養的一些“門道”。但在實際操作中,種養人員也發現原來的稻鱔共生種養模式由于溝淺網箱小,產量并不是很理想。為此,今年公司決定再投1500萬元,對500畝稻鱔共生田塊進行設施改造。
“包括去年改造的,整個基地大概有15000個網箱,平均估算,2000塊一個網箱,那目前整個功能區的投入已經達到了3000萬元。加上水稻等投入,數目更大。”謝土根坦言,投入那么大的改造,最終目的不外乎提高效益。經過前期的摸索,大家都知道如果不改造效益很難提升。按目前估算的話,每畝稻鱔共生田的投入至少要達到3萬元。
據了解,武康鎮雙燕村糧食生產功能區,占地面積1060畝,項目計劃總投資約6000萬元。用于實施稻鱔共生和稻蔬(果)連作等創新模式,力爭通過5年時間,建成30畝稻蔬連作大棚和900畝仿生態稻鱔共生的現代高科技農業園區,真正實現畝產“千斤糧、萬元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