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粵、閩、臺三省交界海面的南澳島,是廣東唯一的海島縣,盛產大量的海產品。南澳紫菜常年銷往福建、珠三角、臺灣、東南亞等地,供不應求。一位島上居民告訴記者,每一年往往本地人倒買不到上好紫菜。紫菜一生產出來,很快被一搶而空,速度之快令人驚訝。然而,熱銷的背后,南澳紫菜養殖在新一輪海洋經濟發展中遭遇后繼無人之困局。
26日,記者驅車到南澳島,來到云澳鎮下勢山探訪紫菜養殖基地。
南澳紫菜養殖大戶王先生靠培育紫菜起家的。一說起紫菜,王先生滿懷深情,他說,雖然紫菜養殖是一項極其復雜繁瑣的工作。但南澳紫菜歷史悠久,技術全面,他家養殖的100多畝紫菜今年喜獲豐收。而且今年南澳紫菜特別好賣,平均每公斤達到150元人民幣左右,銷量在往年的基礎上翻了倍。
潮汕有句俗語強調“拍紫菜”的艱險,其反映出人們采集野生紫菜,不得不做風高浪急、出沒風波里的艱險工作。
談起紫菜產業前景和出路,王先生說如今養殖場工人、技術員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這個行業聘請不到年輕人。他感慨地說:“現在的年輕人啊,都不愿意干這個苦行當!如今學習培育紫菜技術無人問津。”
王先生告訴記者,紫菜養殖過程是個重體力活兒,每天勞動強度非常大,單單是投苗,附苗等技術環節就得需幾天工夫。而紫菜養殖的程序很多,一般都要先進行海上打樁、曬匾、投苗、附苗、繼而要等上好幾個月才能夠剪菜、做菜,最后才能變成一張張圓而扁的紫菜。
掌握了養殖紫菜的技巧再去嘗試改進它的工作程序和強度也不是不可能的。王先生說,只要用心去做,總會做好的,就要看會不會有人愿意去嘗試。“可惜我年紀大了,做不動了。”王先生很是感嘆,擔心這樣一門已經傳承了好幾代的技術沒有新的力量去傳承、革新。
早在1400多年前,中國北魏《齊民要術》中就已提到“吳都海邊諸山,悉生紫菜制成的菜肴紫菜”,以及紫菜的食用方法等,至北宋年間紫菜成為進貢的珍貴食品。
記者隨后走訪幾個紫菜養殖戶,他們同樣對傳統養殖業傳承表示擔憂,90后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參與到其中來。養殖戶陳先生談起紫菜養殖的苦與累,很有感觸。他告訴記者,他上世紀九十年代下海至今一直搞養殖,養殖紫菜、蝦,還和朋友合伙養殖鮑魚。趨勢雖好,但陳先生的兒子今年大學畢業,也因覺得養殖業太辛苦沒意愿回來“子承父業”。
據說紫菜收成往往都要取決于臺風季節的多少。如果這一年的臺風多,那么紫菜的收成也就明顯的下降。南澳島四面環海,臺風自然無可避免,受臺風影響是必然的,尋得好的種植海域也很重要。
紫菜每年都會有好幾次收成,盡管南澳紫菜價格越來越貴,海內外客商仍趕來搶購,每年的銷售額也是節節攀升,這兩年的紫菜銷售額都是在往年的基礎上翻倍了。
中國人工養殖紫菜開始于1970年,大規模人工養殖的品種是條斑紫菜和壇紫菜。過去幾十年中,南澳人大力發展傳統漁業、紫菜養殖等,曾為南澳經濟發展做出過很大貢獻,然而隨著城市化結構性調整及環境影響,這些傳統養殖業傳承也出現令人堪憂的狀況,南澳紫菜養殖在新一輪海洋經濟發展中遭遇后繼無人之困局。(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