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5月,原本是定海南美白對蝦養殖放苗的時節,而今卻已起捕上市了。
5月2日上午,記者來到定海旭旺養殖場,場長陳文龍臉上滿是笑意:“昨天開始上市,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只有阿拉場的對蝦,批發價每斤40元,過幾天價鈿要上到42元了。”
蔬菜有反季節蔬菜,對蝦也有反季節對蝦?
“原來阿拉露天塘一年只養一季,現在通過建大棚、用鍋爐,一年可以養到三季,效益不曉得高了多少。”陳文龍說出一組數據:過去普通露天塘畝產最高在150公斤左右,現在一年三季畝產最高可達到5噸,產量翻了30多倍。
記者從定海區海洋與漁業局獲悉,近年來,定海海水養殖面積從原來的6萬畝銳減到3萬畝,但通過建大棚、控水溫、強水質等多種措施,產量猛增。去年實現水產養殖產量1萬噸,其中300畝大棚養殖平均畝產3000公斤,比一般高位池精養每畝增產2000公斤。
走進陳文龍的大棚養殖場,熱氣撲面而來,記者的相機鏡頭頓時蒙上一層白霧。養殖場總經理陳杰說,現在的室溫是28℃。
“對蝦養殖,頂怕水溫突變,而大棚養殖,就可以控制好水溫。”據陳文龍介紹,南美白對蝦最適宜在30℃左右的環境下生長,以前每年只能在5月到10月養一季;用上大棚后,對蝦住上“空調房”,可以反季節,一年養二季;加上鍋爐加熱,一年可養三季。現在,130畝大棚養殖塘,年產650噸,除滿足本地需求外,還銷往上海、山東、杭州等地市場。
提高南美白對蝦的品質,另一關鍵是防病害,這主要靠水質。
在旭旺養殖場,記者看到其中一個池塘上漂浮著一排排白色小球,小球下有一串串白色尼龍繩,繩上粘附著綠色藻類……陳杰說,這是去年新建的生態污水處理池,主要通過生物絮團技術,實現養殖尾水循環利用。簡單地講,就是養殖過的水排放后,通過沉淀、再沉淀、消毒和微生物分解處理,再返回養殖塘循環利用。這不僅減少了污染物排放,也可有效防止病害侵入,增強食品的安全性。
同樣,在長白島的舟山市綠源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黃秀癸也在嘗試養殖尾水循環利用。他認為,要注重細節、提前介入、做好基礎,越生態自然的環境,就越有利于對蝦的生長。這也是他2008年通過ISO22000國際認證時,從瑞士人身上學到的。
“畝產1萬斤,這在以前,像天方夜譚;去年,我大棚養殖最高畝產也達到了9400斤。” 黃秀癸說,只要創造好的條件,畝產突破5000公斤完全有可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