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據《農財寶典》調查,今年各地對蝦養殖都不太如意,春后投苗的蝦塘排塘率較高,汕頭市金平區鮀浦鎮和揭東地都鎮的排塘率則高達六成。在養殖成本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下,當地養殖模式也從“魚蝦混養”向“蝦魚混養”模式轉變,高檔蝦料使用比例也在逐漸增加,面對這樣的新興市場,各大飼料廠家開始紛紛進軍潮汕,搶灘市場。
六成排塘 經銷商資金鏈吃緊
“天氣不好,蝦很難養。今年養殖戶信心大減,如今能做的就是把水調好,重新放苗。”5月20日,汕頭市金平區鮀浦鎮一位養殖戶告訴《農財寶典》記者,他上月放了兩塘蝦苗,其中一口塘已經全軍覆沒。據揭陽海大飼料有限公司服務營銷區域經理陳基信介紹,在地理位置接壤的揭東地都鎮、汕頭鮀浦鎮,今年有六成蝦塘放苗一個月左右就排塘。
據了解,地都鎮是潮汕地區魚蝦混養發源地,其養殖技術和觀念在潮汕地區算得上是首屈一指。但在2012年,這里的魚蝦混養模式也未能抵擋“偷死病”的襲擊,養殖成功率驟然下降。為了彌補死亡的蝦苗數量,今年養殖戶增加了投苗密度和批次,投苗密度從去年的10-12萬/畝,提升到今年的12-15萬/畝。
據陳基信介紹,今年地都鎮、鮀浦鎮魚蝦混養有兩個突出問題,一是當地池塘底質酸化、總堿度低,導致水瘦,肥水困難;二是清明后陰雨天氣持續5 0多天,導致蝦苗應激大,成活率很低。不少養殖戶、經銷商、飼料業務員都對今年的養殖失去了信心。
“估計5月份的飼料銷量只有去年同期的六分之一”,汕頭市澄海區鹽鴻鎮大海飼料經銷商藍繼桂告訴《農財寶典》記者,當前蝦苗成活率如此之低,萬一今年養殖不見起色,部分飼料經銷商有可能無法維持資金鏈的正常運轉。此外,不少飼料經銷商還表示,去年欠下的貨款,目前仍有兩成多沒有收回,有的經銷商未回收的貨款甚至高達五成。“辛辛苦苦一年,賺來的只是一堆賬單。”
模式漸變 “魚多”轉“蝦多”
由于前幾年養殖順境,地都鎮的塘租已經上漲到3500元/畝-4000元/畝,30%蛋白含量的魚蝦混養料價格已經逼近170元/包(40公斤),按照原本的魚蝦混養模式獲得盈利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行業人士表示,當前蝦價處于高位運行,即使產量不高,養殖戶尚有利潤收益,倘若蝦價回落利潤將大打折扣。
據《農財寶典》記者調查發現,在上述塘租、飼料價格、以及蝦價的重壓之下,當地養殖模式已逐漸從以魚為主的“魚蝦”混養模式向以蝦為主“蝦魚”混養模式轉變,蝦的投放密度逐漸升高,飼料也從低端的魚蝦混養料向對蝦配合飼料轉變。“目前,地都鎮和鮀浦鎮使用的蝦料中,有40%為對蝦配合料,60%魚蝦混養料,高檔料和專用料的使用比例在增加。”陳基信介紹,而在幾年前用鴨料、魚料喂養魚蝦的大有人在。
近幾年,海大、通威、粵海、恒興、澳華等飼料廠家紛紛進軍潮汕市場,區域性市場爭奪日益激烈。粵東某飼料有限公司銷售經理王新(化名)告訴《農財寶典》記者,魚蝦混養模式難以體現高檔蝦料的優勢,但隨著養殖成本上漲,養殖基礎設施的完善,養殖模式必將改變,現在各大飼料廠都在向著高檔對蝦配合飼料市場方向做布局,而本地的一些小廠家只能靠資金支持、低價格、高利潤吸引經銷商,倘若養殖成功率再持續低迷一兩年,這批經銷商和養殖戶將會因為資金鏈斷裂淘汰出局。
“今年我把草魚換成了埃及塘虱,每畝放7公分的埃及塘虱15尾”,鮀浦鎮養殖戶林允波《農財寶典》告訴記者,一方面可以凈化水質,另一方面可以吃掉體弱的病蝦。現在鎮上有2-3成今年開始嘗試這種混養模式,也有人改用臺灣泥鰍混養。“今年蝦苗還是用‘土炮’,主要是優質苗成本太高,而且抗病力也不好,一發病就全部死光”,林允波說,“土炮”只需要30-40元/萬,最便宜的時候17元/萬就有交易,鑒于優質苗成功率并沒有比“土炮”更有優勢,他很其他大多養殖戶一樣更青睞價廉的“土炮”。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