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合作社,在“一條魚”上做文章,短短三年,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200多名社員人平增收過十萬元,“致富神話”的演繹者就是荊州市德源水產專業合作社。19日,記者走進了這條魚的世界。
穩坐“鯰魚老大”交椅
德源專業合作社坐落在沙市區觀音檔鎮槍桿村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說是水產專業合作社,然而在大大小小的池塘中,卻鮮見活魚游動的蹤跡,面對記者滿臉的疑惑,合作社經理李凡拿起魚網,在水里輕輕地一撈,密密麻麻的“小蝌蚪”活蹦亂跳,李凡神秘地告訴我們,這是“中華鯰”的魚苗,它是合作社自己培育的新品種,也是合作社產業騰飛的“法寶”。
一口單塘的面積不過20多平方米,千萬不要小看,里面卻蘊藏著50萬尾魚苗,價值在30萬元以上,合作社每年可產魚苗5000萬尾,僅魚苗銷售額就達5000萬元,加上成魚銷售,總產值超過10億元。
“魚苗供不應求,今年的訂單已經下完。”李凡介紹,目前魚苗賣到了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等地,在鯰魚這個領域里,還沒有競爭對手。
市場上,一提到荊州的中華鯰,大家都公認是一個最牛的品牌,批發商都是“敞開肚皮”收購,售價比其它品種的鯰魚平均高出1元錢左右。
“我們擁有核心的技術,別人還真學不來。”李凡有些自豪地說。
20萬元買一條受傷的魚
合作社如今的輝煌居然發端于一條受傷的魚。
2008年,合作社理事長袁丹軍還只是一個魚販子,一天,他在江陵縣一個渡口發現了一條小漁船,漁船上有二十多條正宗的野生長江大口鯰魚。
漁船主人開19萬,袁丹軍從銀行取來20萬元,買下了所有的野生大口鯰魚,當他把魚運到荊州泥港湖的漁場時,20多條都死了,只剩下一條,而且還渾身是傷。
當時周圍人不理解,花20萬元錢,買了一條快死的魚。袁丹軍卻有自己的想法。
這些年,他在鯰魚經銷行業摸爬滾打,批發鯰魚的利潤越來越薄,遠不如養殖鯰魚來得掙錢。當時,市面上最俏銷的主要是兩種鯰魚:湖南的大口鯰魚和東三省的懷頭鯰魚。相比之下,兩者各有優劣,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把南北方的魚進行雜交。東北野生懷頭鯰魚親本魚父本已經找到,小漁船上的野生大口鯰魚正是大口鯰的母本。
在長江大學動物科學院的幫助下,袁丹軍成功繁殖出了一個全新的品種,取名為“中華鯰”。由于肉質爽嫩,耐煮,中華鯰上市后,很快打開了市場。2010年,中華鯰一天就能賣掉五六噸。以前買大口鯰的客戶,都改成買中華鯰了,市場供不應求。
萬元“質量保證金”約束社員
成功來之不易,如何維系好這個品牌,合作社對200多名社員進行了嚴格的管理。
對養殖戶,德源水產合作社提供了多種合作方式,可以統一供應種苗和飼料,統一收購成魚,也可以只提供魚苗,但只要是通過合作社銷售的,保證農戶自養中華鯰的每公斤最低利潤為4元。
“質量是第一標準,也是最重要的標準。”在合作社里,李凡既是經理,又是質檢員,堪稱“六親不認”。
槍桿村3組養殖戶劉軍州家有水面11畝,一年賺十幾萬不在話下。“每天都要填寫養殖日志,用藥時必須按照合作社規定的范疇使用,合作社還會派人不定期地到塘中抽檢。”
為了更好的約束社員,合作社規定,每年社員需交納1~2萬元不等的 “質量保證金”,一旦出現藥檢超標的鯰魚,將直接扣除保證金。“罰款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讓養殖戶規范用藥,珍惜品牌。”李凡說。
嚴格的標準換來豐厚的收益。三年間,加入合作社的養鯰農戶每畝純收益均在1.5萬元至2.6萬元之間。200多戶養殖戶的養殖總水面在2000畝以上,年產值達2億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